先把事情搞坏,再把它“变好”?——
没错,题中所指,就是大洋彼岸的那位大统领,他玩这一套确实很“溜”。仅举几例如下。
先说牛肉。牛肉对于美国人的重要性,大概相当于猪肉之于我们中国人。据美国劳工部数据局(BLS)统计,9月份美国每磅牛肉的均价为6.33美元,相比特朗普今年1月就职总统时的5.50美元,价格上涨了15%之多。据悉包含几片牛肉的汉堡套餐已从9.99美元涨到11.99美元。在11月11日播出的福克斯新闻采访中,特朗普也承认美国的“牛肉价格有些高”,表示将下调一些进口食品的关税,以缓解民众的生活成本上升压力。未知他记不记得,他本人正是牛肉涨价的“始作俑者”:就在今年7月9日,他宣布自8月1日起对产牛大国巴西的输美商品加征50%关税,其中牛肉产业受影响最大,税率从36.4%飙升至76.4% 。
再看咖啡,也是如此。如果说牛肉是美国人餐桌上最重要的肉食,那么咖啡大概是多数美国人每日不可或缺的饮品。大概由于特朗普自己是只喝可乐不喝咖啡(后半句有待查证),今年7月他下令对一些主要咖啡出口国加征高额关税,巴西倒霉催地首当其冲,被征收50%关税;而稍后的CPI报告显示,美国8月的咖啡价格随即相比去年同期大涨了21%,涨幅为14个月来之最大。于是特朗普只好此番又表示将降低咖啡关税,以加大对咖啡的进口。
这两样东西都是美国民众的必需品。若是本国的牛肉、咖啡生产和供给过剩,你加征进口关税还算有点道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而证明特朗普事先根本不了解市场行情。这些必需品的大幅涨价自然引起消费者的不满,迫使他只好“收回成命”答应下调相关的进口关税。有趣的是他还说解释说“这些举措(指下调关税)会很容易落实,像做手术一样。”听起来似乎有自我解嘲的意思。实际上关税于他而言也确实如此:翻过来再倒过去“会很容易”。
这让笔者想起吾国的一句古语,说是“治大国若烹小鲜”,此话的本意是治理大国要如同煎烹小鱼一样讲究,不能频繁翻动(喻指重要的政策不可朝令夕改),笔者反其意而用之:对特朗普来说,关税政策如同煎鱼,就是要不停地“翻来覆去”。
事实上远不仅仅是牛肉和咖啡,据报道由于眼看着自己的高关税政策导致美国国内相关商品的价格肉眼可见地不断上涨,特朗普此前已悄悄地下调了几十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当然他会“死鸭子嘴硬”地找到理由,甚至要求美国人民忍受“改革的阵痛”,称高关税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国计民生。可惜到头来他还是承受不了物价上涨带来的社会政治压力。据报道此次他答应下调牛肉和咖啡等食品的进口关税,发生在共和党于11月初的地方选举中遭民主党全面横扫之后,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共和党失利的原因主要在于,特朗普政府未能兑现降低物价的大选承诺,而且共和党候选人没有充分回应选民最关注的食品、房价等生活成本高企的挑战。
据报道美国财长贝森特在11月12日的福克斯采访中也呼应特朗普的说法称,未来几天美国将宣布下调咖啡、香蕉等其它水果等美国本土不出产商品的关税(自己不出产却加征关税,这本身是“胡来”),并预计这些商品的价格会迅速回落,称美国选民很快就能感觉到“情况在变好”。当然他“知趣”地没有解释为什么之前“情况会变糟”。
不妨再举一例吧。财新网的报道说,几个月前特朗普政府骤然收紧了面向高科技外国人才的H-1B工作签证政策,但近来又开始释出立场软化的讯号。在前述福克斯采访中,特朗普表示美国需要H-1B签证来“引进人才”。主持人追问说难道美国没有人才吗?特朗普答曰:在某些领域,美国确实缺乏人才,美国工人需要一段时间来接受培训和学习,“你不能从排队领取失业金的队伍里随便拉出一个人来,让他去制造导弹”。于是财长贝森特也立即对此作出“政策解读”说:总统的意思是美国想让半导体产业、造船业回流美国,但是“美国工人无法在一夜之间就学会如何造船”,所以需要那些掌握先进技术的外国人才花费3年、5年或7年来帮助训练美国本土工人,在美国工人完全接手之后,这些外国劳动力就可以离开美国了。
对于贝森特的解释,笔者有三问:一问,之前你和你的上司都干吗去了,难道根本没意识到“美国工人无法在一夜之间就学会如何造船”吗?二问,您说让那些外国人才用3-7年的时间来帮助训练美国本土工人,等到后者完全接手之后,对前者就可以说“88”了——您当他们是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吗?再说了,即便是这样,您也该等到3-7年后才收紧工作签证吧?三问,您的上司“不懂”这些倒还罢了,贝部长您可是曾经做过哈佛大学的经济史教授,居然也跟着犯这种“低级错误”,您下台后在回忆录中该如何向读者“交代”呢?
最后还是要再次追问一下美国选民:你们究竟是图哪样愣是选出这么个不着四六的大总统?(未名日记11月17日)
0
推荐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66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