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费并非只是鼓励买买买——
笔者是一“懒人”,进入中老年后不再愿意啃书本,也不喜欢长篇大论,写文章经常只是“借题发挥”,多为短篇的“读文笔记”。日前看到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博士在财新网撰文,谈论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期间怎样让消费“上台阶”,有几点引发笔者的思考。
其一,滕文认为,展望未来五至十年,考虑到国际环境以及房地产投资和民间投资低增长、基础设施投资过剩等情况,消费的增速必须达到5%甚至6%以上才行。为什么这么说?他解释从GDP的占比看,现在消费占约54%—55%左右,到2030年应提高到60%以上,其中居民消费占比要从现在的40%左右,努力提升到45%甚至50%,如此消费方能“上台阶”。
笔者附带指出一点:除了消费要提升,当前我们还面临投资增速下降的问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了0.5%,是2020年10月以来该指标首次出现负增长。这个讯息很值得警惕:如果消费不上来投资又开始下降,势必会拖累未来的GDP增速,也会影响到消费的提升及“十五五”规划指标的完成。
其二,滕文指目前我们的国有资本权益超过百万亿元,这是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拥有这么庞大的国有资产,如果把它用好,是有条件改善社保的。笔者注意到加强社保被学界普遍认为是提振消费的重要举措,这个道理不言自明。
笔者还注意到,可能是因为房地产式微,“土地财政”难以为继,近期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将目光投向盘活存量国有资产。如据财新报道,湖北省近日提出国有“三资”的管理改革,其政策表述为“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三个“一切”的说法引发市场广泛关注,笔者闻听也有点吃惊,可见地方的财力已相当紧张。当然正如滕泰所说,经过几十年的改开积累,我们的国有资产十分雄厚,只要能下决心真正将其“盘活”,不愁无钱可用。只是“盘活”以后是仍像以前那样投资于一些重点工程,还是用来加强社保,需要仔细想清楚。
其三,滕文说现在中国资本市场市值是100多万亿,到2030年至少达到200万亿,国有股权的价值自然会水涨船高,完全有条件划转一部分或者增加分红,来加强城乡居民社保。资本市场上的长期牛市还会带来财富效应,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从而促进消费。所以推动消费上台阶,一定要发挥好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让14亿人都能享受到资本市场繁荣的好处。笔者看到今年的股市很“争气”,已经几次突破4000点大关,此种盛况十年已未见,虽然自己脱离股市久矣,但还是为此感到由衷的高兴。希望能带来真正的“财富效应”,为提振消费作出更大的贡献。
其三,滕先生指出,去年1500亿“以旧换新”补贴,今年增加到3000亿,都发挥了很好的促消费作用。但是跟50万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还嫌不够,更不用说相比较于140万亿的GDP总量。所以他主张消费补贴一定要提到万亿以上,指如果做财政预算时钱都跑到别的地方去了,提振消费的重要性怎么体现?他又指往后无论是家电补贴还是购车补贴,边际效应肯定会递减,因此最好的方法不是指定商品而是指定人,也就是把消费补贴转成收入补贴。比如为什么补贴汽车和补贴家电,却不补贴理发或餐饮?要知道边际消费倾向最高的恰恰是6亿中低收入者,这就需要给他们发钱或者发消费券,他们爱买什么就买什么。为此滕先生多次撰文发出这种呼吁,笔者也很是赞同,希望管理部门能够加以考虑。
此外,滕先生指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定调,货币政策要“适度宽松”,但一年过去,降息却只有一次,降了仅有0.1%。这种力度恐怕称不上“逆周期调控”。他指当前在通货紧缩的挑战下,年轻人找工作困难,企业盈利下滑,货币政策必须进一步放松。笔者之前看到滕先生曾撰文可否参照国际经验,试行零利率政策,笔者对此也有过议论,此处不赘。
滕文最后谈到,不论怎么提振消费,都不能违背经济学原理。如果居民实际收入不变、利率不变、税收不变,表面上各地的促消费活动搞得很热闹,实际上只是消费需求内部的结构性变化,在此处增加的消费,可能会在别处减少,如果不能从宏观总量上增加消费需求,那么这些活动没有意义。笔者觉得他的话虽说得有些尖锐,但还是颇为在理的。今日恰逢“双11”,相关企业又将大力促销,当然有助于增加即时消费,但是这仍然只是在“挖掘”现有的消费潜力,要真正提升消费总量,前提还是要增加百姓的收入,这个道理是颠扑不破的;而判断消费是否“上台阶”的标准,不是看在电视上的一些场景有多么“红火”,而是如滕泰先生所说,要看消费在GDP中的占比有无实实在在的提升。(未名日记11月11日)
0
推荐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66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