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AI模型:“投喂原料”的不同及后果——

界面新闻讯:日前在第十一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活动现场,哲学家陈嘉映、诗人西川与单向空间创始人许知远,围绕“就要在问题中生活”的主题展开了一次对谈。笔者浏览这篇报道,对其中西川先生的一番言论颇感兴趣。

在西川看来,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也可能让人的语言降到更平庸的水平。他说,“国内开始接触AI后,诗歌圈的人都快疯了”,盖因AI能轻易模仿林徽因的风格写诗,让不写诗的朋友调侃“诗人还能做些什么”。笔者看到,西川的这种感叹在舆论场中并不鲜见,只是他用“快疯了”来形容给人印象深刻。笔者对此现象也有过思考,觉得AI的出现正在“淘汰平庸”,今后唯有真正具有独创性的东西才能生存。这无疑会促进人类在各领域包括艺术的创新以让AI无法模仿。

西川还类比解释说,照相机出现后,整个美术史都改写了——从前,写实是绘画的重要使命,但照相机迫使有的艺术家开始转向印象派、抽象主义等全新的道路。他问“AI之后,文学史会不会改道?”认为技术的冲击可能迫使艺术改变其形态和方向。对此笔者亦有同感,记得多年以前曾请教一位画廊老板,问当有了摄影,写实不再成为绘画的主要功能时,画家们的创作在表达什么,她言简意赅地回答说:“新的概念”。笔者闻后颇有些恍然,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当今的一些现代绘画作品为什么越来越让笔者这样的普通观众“看不懂”。但笔者依然有疑惑:说到“概念”的创新,难道画家们能比得过哲学家吗?由此或可推论:追求“创新”的画家必须“画”出文字所不能表达但又能被受众感受到的“新概念”。

不过西川的思考和谈论最能引起笔者共鸣的,还是他所忧虑的AI所呈现的(信息)权力结构。他指出,AI的养成依赖于被投喂的语料。“用中文投喂给AI的东西,和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投喂的东西不一样。”这直接导致了一个关键问题:不同语言世界所训练的AI,将生活在不同的信息宇宙中,通过AI生成的视野、观点和世界图景将天差地别。他调侃说:也许以后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占有量多信息的人只能跟同类的人聊,占有少量信息的人也只能跟同类的人聊。他指这意味着AI的到来非但没有创造一个更平等的世界,反而可能加剧和固化既有的信息鸿沟与文化壁垒,使得我们都难以跳出自身所处的信息层级。笔者补充一句:更何况AI还使得造假技术也“水涨船高”,其所起到的信息误导作用不可小觑。

西川先生果然是位有哲理气质的诗人,绝非只是在咏叹一些“风花雪月”,他所推测的由于对不同的AI模型“投喂原料”的不同而可能形成的信息和认知的割裂,会成为现实吗?笔者认为,在自然科学领域,应该不大会出现这种“鸿沟”,因为你无法想象一种AI模型被“投喂”的是“1+1=2”,另一种AI模型被“投喂”的却是“1+1=3”。然而在社会科学领域,那就难说了——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这种趋势的出现。

  倘若如此,又该怎么办呢?西川先生没有说,而笔者也陷入沉思之中难以自拔……(未名日记113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238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