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政府“停摆”的实验性启示——
这些天美国国内的焦点新闻,无疑是因共和、民主两党在国会参议院的意见分歧相持不下未能通过财政预算法案,导致政府部门“断粮”而不得不“停摆”。据央视报道,10月10日,民主党提出的临时拨款法案在参议院的投票中再次未获通过,而这已经是本轮的第七次投票。据悉美参议院下一步又将由共和党提出临时拨款法案,但从之前的七次投票结果看,第八次投票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据报道之所以会如此,盖因两党围绕医保拨款等议题的分歧无法摆平,两党为此而相互指责。笔者认为,共和党虽在参院拥有多数席位,但民主党此番似已决意硬扛到底,原因或在于既然共和党是执政党,对于政府“停摆”自然要负首责,同时也对其行政不利,何况在医保问题上,民主党坚持其普惠性而占据了“道德高点”,再加自己是在野党,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因此不在乎继续杠下去。若在以往,也许两党对峙一番后会达成妥协,但不要忘记现在的共和党总统是特朗普,他自认为“说什么都是对的”,在党内可谓“一手遮天”,又对民主党及其理念深恶痛绝,所以非要坚持“硬碰硬”不可。此种情景像极了寓言中“白山羊与黑山羊在独木桥上迎头相撞”的故事。
说起来美国政府“停摆”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历史上曾发生过N次。此次不同于以往的是“停摆”的时间比较长,两党已僵持了十几天,为史所罕见。媒体多关注“停摆”对美国经济、公共事务和民众生活所造成的损失和不便,笔者倒想从另一个角度切入,认为这或可视为美国民主制度改革的一次“实验”。
首先笔者要吐糟一下现今的有些媒体,在此番美国政府“停摆”的相关报道上,竟然都遗漏了一个重要的细节:票数。作为新闻受众,笔者很自然地想要了解,美参议院这么多次的表决未能通过相关提案,每次的票比是多少?但这些媒体只说结果不提票数,笔者只好通过“百度AI”查到相关数据。如10月8日民主党的议案是45票赞成、50票反对;10月9日共和党的议案是54票赞成、45票反对;最近一次即10月10日民主党的议案是47票赞成、52票反对。
为什么笔者如此注意票数?因为这关系到美国参议院的票决制度。大家都知道参议院有100个席位,即每州有两个议员。同据“百度AI”介绍,一般情况下议案只需要简单多数(51票)就能通过,特殊情况下宪法要求需有三分之二的多数票(67票),而对于财政预算案,则要求至少有60票才能通过。目前共和党在参议院拥有53个席位,一般性议案很容易获得简单多数;但由于此次的预算案需要60票以上才能通过,议员们又基本上按党派投票,作为少数党民主党的议案肯定无法通过,即便是共和党也得不到足够的60票,除非能争取到民主党议员中至少有7人“倒戈”(实际共和党只争取到了对方的2票),这显然难度极大。
如前所说,民主党判定对方对“停摆”的责任大于己方(据民调显示多数受访者也这么认为)故此要一杠到底,笔者由此猜度,或许特朗普到最后撑不下去了将不得不作出某种妥协,因为若政府一直“停摆”下去,公务员们包括军队官兵都发不出工资而被迫“无薪休假”,不仅政府什么事也干不成,还会“触犯众怒”而影响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这对于一心想要“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特朗普来说恐怕是“不可承受之重”。
最新报道说特朗普准备进行大规模的政府裁员来加以应对,甚至公开宣称裁员主要针对民主党籍雇员,笔者认为这或是一步“臭棋”。首先,在政府“停摆”的情况下裁员,名不正言不顺,史上没有先例;其次,公开威胁裁员对象主要是民主党人,这等于是在公务员队伍里搞赤裸裸的“党派清理”,笔者高度怀疑其违反了美国的宪法原则,事实上也已经遭到政府雇员工会的强烈抗议,若特朗普真的这么干,估计官司又得打到联邦最高法院。可见特朗普虽然强硬,但也似已“黔驴技穷”。
然而上面这些还不是本文要说的重点。重点在于:美国参议院此番对财政预算案投票的反复折腾,验证了笔者之前曾提出的一个理论:诚然,民主最重要的规则是“少数服从多数”,但对于重大决策,仅有“简单多数”是不够的,如果凭借几票的优势勉强通过,意味着有近一半的人持反对意见,且不说该决策执行起来会障碍多多、成本很高,更关键的是还会造成国家的严重撕裂无法弥合,甚而愈演愈烈乃至走向“极化”——而这正是当下美国政治的现状。如果规定更多决策的通过必须要有比例较高的赞成票(比如类似此次参议院的财政预算表决通过需要有60%的赞成票),就会促使多数党必须考虑自己提出的议案要向“中间”靠拢,以顾及大部分人的“公约数”。虽然这样可能会造成扯皮,损失一些效率,但可以减轻“政治极化”的程度。此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两权相衡取其重”也——不仅仅是针对美国,如多年前英国的“脱欧”决策就是以简单多数通过,现在很多当时投赞成票的英国选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个道理笔者之前已讲过多次,此番借美国政府“停摆”之事再赘述一遍,纯属对制度问题的一种个人兴趣,自知说了也是白说,仅供读者们思考而已。(未名日记10月13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