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建国的“卡点”(之三)——
过去的七十多年,巴勒斯坦的建国之路走得如此艰难,除了外部因素的阻挠,其内部的分裂也是一个重要的“卡点”。众所周知,虽然巴勒斯坦早在1988年就宣布独立建国,但一直未能实现真正的统一,至今仍分成两大派别并“划地而治”。
太远的事笔者不想去“翻”,只记得自己年轻的时候如果提到巴勒斯坦,脑子里跳出的第一个人物形象肯定是戴着方格头巾、留着一脸短络腮胡的阿拉法特。那时他是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即法塔赫的领袖,也是1988年宣布建国后巴勒斯坦的头两任总统。阿拉法特最著名的一件事,当是1993年与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拉宾在挪威签署了《奥斯陆协议》,确立了巴以双方相互承认合法性及“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并因此与拉宾和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共同获得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
当此之时,如果沿着已经开辟的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两国方案”无疑将得以实现。可惜历史的进程没有“如果”,后来拉宾遇刺、阿拉法特病逝,《奥斯陆协议》也半途而废。再后来随着主张坚持武装斗争的哈马斯崛起,并与法塔赫打了一仗而占有了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从此分裂成各自为政的两大块(这里且不论其它的小派别)。包括前年“10·7”袭击以色列事件,也是哈马斯独自妄为,与法塔赫无涉,然而却殃及了整个巴勒斯坦。
常识告诉我们,国之为国,必须包涵两大要素,一是有明确的国土边界,二是有统一的政权。然而现今这两大要素巴勒斯坦都不具备:国土疆域隔成两块倒还罢了,世界上有些国家也有“飞地”,关键是此次巴以冲突爆发,以色列借口复仇而兴兵讨伐,不仅给加沙人民造成深重的苦难,还声称要占领整个加沙地带,在约旦河西岸也大举兴建所谓的居民点,更有以色列政府中的极右翼放言要在此建立“主权”,大有“吞并”巴勒斯坦的意图;而又由于上述巴内部的分裂与割据,尽管国际社会承认约旦河西岸以法塔赫为主的权力机构为巴勒斯坦唯一的合法代表,奈何盘踞加沙的哈马斯却不服其领导而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在这种情况下,巴勒斯坦又如何能建成一个真正的国家?
由于现今众多西方国家不管是同情加沙人民的不幸遭遇也好是“作秀”也罢纷纷转变立场,使得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中已有157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可以说眼下的国际环境对实现“两国方案”是最有利的。可是就算美国也转而在安理会不再“一票否决”,上述巴勒斯坦的内部问题又该怎么办?前不久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纽约宣言》,呼吁以色列与哈马斯立即停火,指“两国方案”是解决巴以冲突唯一可行之道,不知为何有些媒体在报道此事时似乎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该宣言中的另一个要点,即在要求以色列停止在加沙军事行动的同时,还要求哈马斯释放人质、解除武装,将加沙的治理权移交给巴权力机构以实现“统一领导”。然而哈马斯却誓言仍要在加沙进行“武装斗争”来对抗以色列。面对以色列的狂轰滥炸和加沙人民的苦难,你无法指责哈马斯的坚持抵抗“没有顾全大局”,但是这显然不符合《纽约宣言》对其“解除武装”的要求。而以色列也正是以此为借口,继续在加沙地带大举进攻。
笔者的三篇系列小文,简述了巴勒斯坦建国的三个“卡点”,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笔者当然同情巴勒斯坦人民的不幸遭遇,期盼巴以冲突早日止战,进而实现“两国方案”;然而如果不能打通这三个“卡点”,实现“两国方案”以及化解巴以冲突的前景,恐怕很难让人乐观得起来。(未名日记9月25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