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美式政治暴力:“祸从口出”?——

财新网报道:当地时间9月10日,犹他州山谷大学操场上的一记枪响震撼了全美,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引发了不小的“回声”,年仅31岁的“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青年政治偶像、右翼保守派组织“美国转折点”(TPUSA)的创始人查理·柯克,在演讲中遭遇枪击不幸身亡。36小时后,嫌疑人被抓捕归案,居然是一位年纪更轻、只有22岁的白人青年。

有关此事的报道和评论纷至沓来,大多认为这表明美国政治进一步极化,进入了一个暴力事件频发的新阶段。尽管美国历史上不乏政治人物遭暗杀的案例,近年来最著名的一起事件当数现任总统特朗普在竞选期间曾两次被枪手瞄上,其中一次子弹已经出膛擦其耳而过,但民间人士因政治原因遭暗杀还比较罕见。柯克死后特朗普立即宣布全美下半旗致哀,不仅因为柯克是他的“小兄弟”,可能也是以此向他的政敌们“反击”。柯克之死无疑将使美国的左、右两派更加撕裂和极化。

笔者当然反对政治纷争中的任何暴力行为,对美国的左、右两派亦不持立场。但美国的政治极化近年来愈演愈烈,以至于到了屡屡“见血”的程度。借用马克思的一句名言来说,在这个所谓的“灯塔之国”,“批判的武器”正在变成“武器的批判”。相关分析文章有很多,笔者倒是有一个另类之见,认为追根溯源在于美国的“言论自由”失去了边界。

记得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凡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左、中、右。本来人与人之间的看法、观点乃至政见各有不同实属正常,再过一万年也是如此。都说真理会越辩越明,因此言论自由对人类的进步至关重要。诚如有人概括伏尔泰思想所述:‌“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然而任何自由都不是绝对的,言论自由也是如此。亦如鲁迅先生所言:“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如果不同政治观点的之间的争论充斥着“辱骂和恐吓”,由于人性所致,最终就有可能会演变成暴力行为。好比生活中常见的“路怒”就是因双方的言辞和行为失控所致。人们在开车过程中会如此,政治斗争中也难免会被对方的过激言辞激怒而做出非理性之行为。这可以算是笔者对老话“祸从口出”的一种新解。

关于当今美国政治极化乃至暴力化的种种表现,媒体有很多报道,笔者不想一一赘述,柯克遇刺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现在不少美国人担心美利坚会不会爆发“内战”,这种担心并非其来无自,盖因美国是一个枪支泛滥的国度,已经到了“人手一枪”的程度,每年死于枪击者的数量多达几万。据报道作为坚定的“拥枪派”,柯克生前有一句话流传甚广,大意是为了捍卫国民拥枪的权利,死一些人是所付出的必要代价。不幸的是此言在他自己身上竟“一语成谶”。

那么,应该如何避免美国政治斗争的进一步极化?迄今为止笔者还没有看到有谁给出可行而有效的办法。显然,仅仅从道德上呼吁团结、克制是不够的,笔者的陋见是也许只能从为言论自由设立边界开始做起。具体而言有两个建议:

其一,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明言保护国民的言论自由,但是却没有为此在法律上作出限定。故此美国也许应该制订一部相关法律来予以厘清。具体怎么做笔者不知道,也许可以举德国为例:鉴于希特勒纳粹统治时期给世界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后来德国立法将鼓吹纳粹思想定为非法而要课以刑罚,这就是对言论自由边界的一种限制。讽刺的是,在美国鼓吹纳粹思想却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尽管美国在二战中是希特勒的对立面。

其二,任何政治斗争必须遵守起码的文明规则:持不同意见可以在理论上“针锋相对”,但不许“辱骂与恐吓”,更不得诉诸暴力。这一点应该从美国两大主要政党尤其是他们的领导人开始做起。因此美国还应该立法规定,不管政治观点如何对立,争论中都必须恪守文明的底线,譬如不得造谣污蔑,又譬如不得进行人身攻击,再譬如不得煽动暴力。总统和国会议员更应该带头,如有违反将遭到法律惩处。也许唯如此才能从起根儿上遏制美国政治的进一步极化,让“批判的武器”仅用于“批判”,从而带动国民风气的转变。

  以上是笔者由柯克遇刺案而想到的粗浅之见,至于美国人能不能做得到,那就不是笔者所能“管”得了的。说实话,笔者对此没什么信心,盖因如何为言论自由设立边界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这篇小文只是有感而发罢了。(未名日记9月17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221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