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劣不能汰,优何以胜——
最近一段时期,一些行业的“内卷式”竞争愈演愈烈,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对此密集表态,加大了整治力度。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聂日明日前在界面新闻撰文,直言主管部门的有些“反内卷”举措,比如单纯纠正长账期、阻遏价格战等,短期内恐怕难以奏效。
聂先生何出此言?他的文章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其核心观点为:当前的“内卷”现象乃是“中国的竞争环境以及特定体制的结果”。这与笔者之前的想法所见略同。
聂文指出:“内卷”的核心表现就是企业不以利润为目标,所追求的往往是规模和活下去,而这就需要更多的现金流来支撑,但价格战又会进一步危及企业的利润水平,更像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
笔者觉得聂先生的这一比喻十分形象。正如他在文章中所说,一个自负盈亏的企业,其容忍零利润的耐心非常有限,更别提长期亏损了。而零利润或亏损企业的退出,会自动促进市场出清,让多数企业回复到赚钱的状态,因为淘汰的是绩劣企业,市场的整体竞争力会再上一个台阶。但是现在普遍的现象是有些企业持续亏损却不能出清,譬如明明都知道汽车行业产能过剩,但汽车行业的破产、整合依然没有大规模发生,很多企业仍然在勉力维持。数据显示:从2025年前4个月的工企利润分布来看,汽车行业利润萎缩为倒数第二,投资增速却最为强劲。过去二十年,类似的现象在很多行业都上演过,如光伏、钢铁、煤炭等。笔者最近看到财新网报道说,光伏行业的五家龙头企业上半年合计亏损超170亿元,但该行业的“内卷”仍在持续。
聂先生问道:为什么持续亏损或者竞争力差的企业没有退出市场?这就和体制有关,各种优惠政策大幅降低了企业进入新行业的成本,或者是“提高”了企业在亏损时依然可以持续经营的能力。他指从房地产的情况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一些房企凭自己能力已经无法支付到期债务,但在政府干预或由政府信用担保的企业继续输血下,它们却迟迟没有退出市场。即使一些企业的产品具有性价比的竞争力,但依然无法淘汰竞争对手,最终谁都不赚钱,在过剩的产品市场里“卷生卷死”。这些都扭曲了企业逐利的初衷,做大规模、过度容忍微利或亏损状态成为了制造业的常态。
聂文认为,这也意味着单纯纠正长账期、价格战等“内卷”现象,短期内恐怕无法奏效,盖因这些现象是体制因素产生的结果,根源在于上游。反观在华的外资企业(尤其是欧美外企),可以发现它们的“内卷”现象相对内资企业要少很多,这并非他们的经营能力超凡,而是由于当企业利润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外企要么裁员、缩减业务规模,要么整体性出售业务,以此来及时“止损”。此外,中国庞大的制造业产能想要避免“内卷”,最终需要有购买力的消费群体来支撑,这就涉及到如何提高居民收入的大话题,显然也并不容易。
聂文总结说,“反内卷”之所以短期内难以奏效,是中国的竞争环境以及特定体制所决定的,也受到当前国际环境的影响。所以他认为这应该是一个“慢工”和“细活”,不是几个部委开几个座谈会、发几个文件就可以化解的。其根本的解决之道依然要回到中国改革的一些老问题,如竞争中性与产业管制政策、居民收入分配与倍增、要素扭曲等。
笔者同意他的上述分析,不过想要补充两点,以证“反内卷”之不易。一是多年以来我们的发展目标都是以GDP为重,而GDP本身代表的是产值规模并不含利润,在这种目标制的指挥下,地方政府与企业也就难免会忽视利润指标了。二是我们的市场之所以难以及时“出清”,盖因体制一直强调“维稳”,比较夸张的说法是所谓“稳定压倒一切”,而市场的优胜劣汰、吐故纳新必然会在社会上引起一些波澜,与“维稳”的要求不相符合。
多年以前笔者就曾对此打过一个比方,即长此以往社会经济或将形成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效应。而要想避免这种效应,办法就是深化改革,让市场的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迫使“青蛙”们不得不跳起来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舍此别无他途。(未名日记8月26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