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谁是“内卷式”竞争的推手?——

“反内卷”正在从此前的行业性话题成为面向全国的高层决策。71日,《求是》杂志刊发《深刻认识和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一文,对当前的“内卷式”竞争进行了详尽梳理,指出行为主体主要包括企业与地方政府两类:企业端突出表现为低价竞争、同质化竞争、宣传营销“逐底竞争”;地方政府方面则体现为人为制造政策洼地、盲目上马新兴产业、设置市场壁垒等。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日前就此在财新网撰文,指出本轮“内卷”地方政府成为主要驱动因素,探寻“地方政府为何陷入‘内卷’式竞争”。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好问题。盖因企业层面的“内卷”自有价值规律的约束,若无外力支持,不可能长期亏损严重还能“卷”得下去;但地方政府层面的“内卷”则另当别论,因而更需着力加以治理。

地方政府为何陷入“内卷”式竞争?对此,赵文从三个维度进行了剖析。第一,地产周期下行阶段,地方政府面临GDP增长压力,亟需寻找能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第二,地方政府传统的稳增长抓手——基建投资,因隐性债务监管持续强化,难以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只能在工业、服务业中寻找稳增长动力;此外,地方政府还要聚焦于财税获取,倾向于发展综合税负水平高的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第三,近年来地方政府对中央转移支付的依赖度上升,中央对新兴行业的补贴与扶持成为地方政府争夺的对象。

文章认为,基于上述三大因素,地方政府布局新兴制造业对其而言是“最优解”,2022-2023年,有16个省份的制造业投资平均增速超过10%。但这种“合成谬误”令部分制造业“供过于求”,产生了重复建设、投资过度等问题。其中以新能源行业过去五年的表现最为典型,2022年起有更多省份将新能源纳入当年重点产业布局,2024年达到26个省份的高峰。即便在高层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以后,2025年仍有24个省份将新能源列入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笔者拜读赵文后觉得,赵先生不仅提出了一个好问题,分析得也颇为到位。笔者想补充两点个人意见:

其一,除了赵文所指出的一些因素,地方政府陷入“内卷式”竞争不仅有动机还有手段,那就是利用行政权力“动员”辖区内的银行和国企为此提供资源支持,没有这一条,区内的产业很难“卷”得起来。笔者始终认为,上级管理部门必须把住资源调配这一关,实行“优胜劣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禁止地方行政部门越权干预和参与。

譬如,笔者日前见财新网报道,财政部81日再次通报了地方违规增加隐性债务的6起典型案例,皆为地方政府通过违规融资、垫资,向国企、银行借款投入本地的建设项目,数额少则数亿,多则数百亿,这些举债均经地方政府的批复同意或承诺偿还。试问:在高层三令五申不得违规举债的背景下,为什么还有地方政府“顶风干”?显然在一些地方官员看来,他们背负的“稳增长”压力超过了“被追责”的压力,因而怀有侥幸心理。事实上这已经是财政部年内第二次通报此类案例。地方政府的此种行为与当前的“内卷式”竞争有直接关联。

其二,说到底,地方政府之所以陷入“内卷式”竞争,是过去几十年“政府主导+GDP挂帅”的体制仍在惯性运作所致。应该承认,此种体制曾经对吾国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然而时过境迁,如今吾国经济已从此前的“赶超”阶段进入“创新引领”的新阶段,有些领域已居于世界先进水平,这也意味着前路的不确定性和“试错”的成本大大增加,此时若依然由“政府主导”已难以胜任,需要将探索权、主导权更多地交还给市场。与此同时,今后的经济增长也要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实际上高层几年之前就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惜乎有些地方政府仍在“走老路”。而今已到了非“转型”不可的时候了。

  简言之,“内卷”只是现象,增长方式才是本质;企业的“内卷”不难治理,只要遵循价值规律让它们“优胜劣汰”便是。而如何整饬地方政府的“内卷”才是硬核。窃以为地方政府只有完成上述“转型”,从过去经济发展的主导者甚至是直接参与者转变为服务者、监管者,才能让市场规律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陷入“内卷式”的恶性竞争,让市场竞争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未名日记87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207篇文章 19分钟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