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有印钞机就可免债务危机吗?——

本文为笔者所撰的《债务与货币:读文笔记》之一。

笔者不是投资圈内人,但也闻听过达利欧的大名,知道他是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的创始人,堪称是一位世界级的投资家,并出版有《债务危机:我的应对原则》、《国家为什么会破产:大周期》等著作。

惭愧的是笔者由于余生无多,为节省精力,已经多年“只看文章不读书”。日前在财新网看到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先生发表的《达利欧的国家债务认知错在哪里》一文,批评了达利欧关于债务问题的一些观点,引起笔者的兴趣,读后引起了自己的若干思考,遂不揣自己一个经济学外行之浅陋,也来参和几句。为方便有些像笔者这样的“懒人”阅读,分成几篇凑成一组“笔记”渐次发布。此文为之一。

徐高先生的文章说,达利欧在其著作中认为,一个经济体,不管是企业还是国家,只要过度积累了债务,就会碰到债务危机的麻烦;而为了降低爆发债务危机的风险,需要通过“去杠杆”来压缩债务规模。达利欧说:“可持续与不可持续债务周期的区别在于,债务是否创造了足够的收入来支付偿债费用。”

在笔者看来,达利欧的上述观点没什么毛病,甚至是一个常识。老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搞经济有债务并不可怕也很正常,只要后面有足够的收入来偿还。然而徐先生认为,达利欧对债务的上述认知虽然符合人们的直觉并有不少的赞同者(不幸被徐先生言中,笔者也是赞同者之一),其实似是而非。徐先生指达利欧不恰当地用微观思维来思考宏观经济问题,因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这倒是一种新鲜的认识维度。徐先生何出此言?但见他解释说:通常人们的直觉认为,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债务可持续的前提条件是,其现金流能覆盖其债务的本息支出,否则就会债务违约、爆发债务危机。没错,笔者就是这样想的,之前还曾写过一篇《“量入为出”的古训已被遗忘》的小文,难道竟是错的?又见徐先生接着指出:当我们将分析对象转向宏观经济主体(国家)的债务问题时,微观思维不再适用。这是因为在宏观层面,必须要考虑很多分析微观经济主体时不会考虑的经济运行机制。

听上去不无道理。的确,宏观与微观的运行机制和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否则就不会一个叫“宏观”,一个叫“微观”了。可是徐先生接下来的说法让笔者有点费解,他指一个国家的债务约束并不在于现金流而在于该国的生产能力——只要其生产能力大于其国内需求,其债务就是可持续的。

笔者不由得心想,一个国家有很强的生产能力当然是好事,但是生产能力强并不等于赚钱的能力也很强,如果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或者难以产生利润,又拿什么来还债呢?

对此徐先生似“另有妙招”。他说:一个国家的债务由居民、企业和政府三大部门的债务加总而成,而政府是国家在债务危机前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累积了过多的债务而难以偿付,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来加以救助,从而阻止债务危机的爆发。因此一国的债务是否可持续,关键在于该国政府的债务是否可持续。

读到这里笔者又想:众所周知,政府本身并不具备生产能力,更没有赚钱能力,它拿什么来救助那些陷入债务困境的企业和个人呢?想来只能是自己举债。徐先生也是这个意思,他说,只要政府还有举债能力,就能救助那些陷于债务困境的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从而避免在国家层面发生债务危机。

可是政府的“举债能力”又从何而来呢?徐先生说:微观经济主体的现金流很大程度上外生给定,不是想要多少现金流就能有多少现金流,这是对微观主体债务的硬约束;但政府的现金流却是内生的,盖因政府拥有本国货币的发行权,理论上想要多少现金流就能印多少,因此可以通过印钞来偿还其本币债务,而不至于走到债务违约那一步。

原来如此!简言之,徐先生的意思是政府具有企业和个人所没有的印钞权,因此可以开动印钞机来防止本国发生债务危机,债欠得多了,多印些钞票就是了。而实际上徐文所引用的达利欧之言也是这样说的:“债务本质上是一种支付货币的承诺。当承诺总额超过可兑付资金时,债务危机就会爆发。此时,中央银行将被迫在以下选项间做抉择:(a)大量印钞导致货币贬值,或者(b)停止印钞引发大规模债务违约危机。历史证明央行最终必然选择前者——印钞并承担贬值后果。”只不过达利欧接着还说:“无论是违约还是贬值,过度债务积累终将导致债务资产(如债券)价值减损。”

笔者认为,达利欧这样说并无不妥。不仅如此,徐先生关于“印钞还债”的说法恐怕只限于政府债务,正如他所说,一个国家的总体债务除了政府债务,还有私人和企业两大部门的债务,政府印钞固然可以避免自身的债务危机,但私人部门和企业部门并无印钞权,它们的债务又该如何解决呢?难道政府通过无限印钞可以将后者的债务也全覆盖吗?

  遗憾的是,徐先生对此没有给出进一步的阐释。好在他在文中也承认其所谓“印钞还债”是有条件的。且容后再聊。(未名日记8月12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210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