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债务危机:为嘛美国是“例外”?——

此为笔者的《货币与债务:读文笔记》之三。

前面讲到,经济学家徐高先生在其文中论述了内需不足但生产能力较强的经济体,可以通过增发本币来偿还内债的逻辑,同时他还给出了另一个“可以”:如果国内储蓄规模高于国内债务规模,债务再多也不足为虑,此时增发货币无非是将过剩的储蓄运用起来,反而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

这里面涉及的金融知识很多,作为外行笔者不想陷进去,只是觉得拿居民储蓄来与政府债务类比似乎并不是很恰当,毕竟各自的产权归属不同。不过徐先生话题一转,指尽管一般来说增发的本币并不能用来偿还外债,但有一个国家例外,那就是美国,因为美国拥有美元这种当前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因而它可以用本币来发行和偿付外债,美国的债务约束甚至不在于美国的供给能力和储蓄率,而在于“美元霸权”。

这倒是的。基于此,徐先生批评了达利欧著作中的另一个观点。在《国家为什么会破产》一书中,达利欧如是说:“目前,我判断美国政府的长期债务风险非常高,因为当前及预期的政府债务、偿债成本、新债发行以及债务展期规模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且未来面临巨大的债务展期风险。事实上,我认为美国政府的债务状况正接近不可逆转的临界点……(未来)会引发一个自我强化的债务‘死亡螺旋’”。

确实,过去这些年凭借其“美元霸权”,美国政府一直在不停地增发债务,当前其国债规模已超过了36万亿美元(最新消息说近日已突破37万亿美元),相当于250多万亿人民币,可谓“天文数字”;而且根据特朗普近日签署的“大而美法案”,未来几年美债还将突破40万亿美元。在一般人包括笔者看来,如此节节攀高的债务是不可持续的,以美国政府每年的财政赤字来看,根本无力偿还。所以作为一个国际投资家,达利欧为随时可能发生的美债危机忧心忡忡。

然而徐先生认为,如果用微观思维来看美国的债务规模,确实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但如果理解了“美元霸权”对美国国债的支撑作用,就不会仅从其国债规模来做出如此悲观的判断。他称在美国政府不出“昏招”来自我削弱世界各国对美元之信心的情况下,美国国债并未接近引发“死亡螺旋”的临界点。

为什么这么说?徐先生认为,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美元是全世界占比最大、流通最广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国既可以用美元发行外债,也可以增发美元来还债。换言之,对美国来说并无“内债”和“外债”之分,只需不停地印钞就是了。因此,徐先生认为尽管美国的国债规模已经上升至很高水平,爆发债务危机的风险仍然极低;只要美元仍然被国际市场视为最强的“硬通货”,各国仍然愿意持有美元作为其储备货币,美国的债务就可持续。

笔者用坊间两个通俗的比喻来说,美国这是在利用其“美元霸权”向全世界“割韭菜”或者说是“薅羊毛”。尽管这对其它国家很不公平,但却是一个无奈的事实。问题是:所谓的“美元霸权”难道可以永远持续下去吗?难道美国的国债规模可以无限制地扩张下去吗?

以普通人的常识,当然不会同意这样的看法。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又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实际上徐先生自己也承认,威胁到“美元霸权”的事情会给美国带来债务风险。他指当前美国的产业空心化,以及美国今年推出的“对等关税”等政策,正在给美国带来债务风险的长期和短期因素。

也就是说,徐先生也认为美国的这种“例外”是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的,总有一天“美元霸权”也会被终结。到那时,即使美联储不断地开动印钞机,也难阻其债务危机的爆发了(这里且不论美联储相对于美国政府的“独立性”)。但是如此一来,岂非证明达利欧对美国债务危机可能性的分析并不是“杞人担忧”吗?反过来说,徐高先生关于“印钞可以避免债务危机”的说法也就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了。

所以,笔者认为并非达利欧的观点错了,只在于条件和时间的设定。而徐先生的观点同样也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条件和时间里,印钞也许可以暂时避免债务危机的爆发,但它只是在“拖延”而已。从根本上看,钞票只是一种交易凭证,印钞并不能创造任何物质财富,而只是在维持社会经济运转的一种工具,它并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消除债务危机。

  快写完了,接下来仅剩一篇。(未名日记814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211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