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现在应该降杠杆还是加杠杆?——

此为读文笔记《货币与债务》之四。前面讲到,经济学家徐高先生在其一篇文章中用很长的篇幅批评达利欧关于债务危机的分析用错了方法论,即用微观思维来分析宏观问题。笔者学识有限,虽然对徐的一些观点并不是很赞同,但也没有能力“反批评”,只能更注重其文中所谈及的一些实事。

徐先生除了举达利欧对美国债务风险的误判(见“之三”)为例,还指他对中国债务风险也存在误判。在《国家为什么会破产》一书中,达利欧说:“在理想情况下,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既要有能力又要有勇气迅速实现‘和谐的去杠杆化’”。达利欧显然认为中国的债务规模已经太高,必须要用去杠杆政策来降低债务风险,但徐先生指其在做出这个判断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在中国当前需求不足、储蓄过剩的环境中,债务累积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徐先生认为事实上恰恰是过去数年中国国内过于严厉的去杠杆举措,抑制了债务的合理增长,阻碍了国内储蓄通过债务通道向投资的转化,因而加重了中国的内需不足,给经济增长和物价都带来了沉重的下行压力。徐文认为近些年来中国之所以在国内债务接续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并非是债务太多所致,而是过于严厉的去杠杆措施人为制造了债务接续的流动性问题;在去杠杆已经给宏观经济带来沉重冲击的时候,中国需要的不是更多地去杠杆,而是对去杠杆思想的纠偏(说白了他的意思就是应该继续加杠杆);云云。

徐先生对吾国债务和杠杆问题的上述看法可谓语出惊人。听他的意思,吾国当前的债务不是太多而是不够;不是应该降杠杆,而是需要加杠杆。那么,“加”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呢?以他前面的解释推论,只要我们的债务数额不超过存款数额,就可以一直“加”下去。

然而,且不说官方早就提出降杠杆的要求,比如采取各种措施来制约地方政府的违规举债,单拿这几年房地产的情况来看,难道不存在债务危机吗?如果有的话难道不是加杠杆过甚所造成的吗?

当然徐先生也许会说,房地产的债务问题属于“微观”领域,而他所主张的“印钞避免债务危机”是从宏观角度而言。不错,徐先生说的“债务危机”,主要是针对政府债务,但是亦正如他所说,一国的债务是由政府、企业、个人三部分债务所组成。印钞只能避免政府债务发生违约,但是企业和个人的债务,难道也可以用印钞来避免危机吗?再者,如果一个国家的“微观”频频出现债务爆雷,难道不会影响到“宏观”吗?

你还别说,有时候印钞还真的可以用来救助非政府债务危机。远者可以追溯到次贷危机时期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当时就是由美国财政增债为一些陷入困局的银行垫资,包括后来又给美国民众发钱支持其消费;近者则有这几年吾国政府对房地产行业实施“保交楼”与“白名单”等政策,本质上亦属于由政府财政或者通过国有银行出资来救助一些陷入债务困境的房企。但是,这些都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恐怕不能像徐先生所主张的那样让“印钞还债”成为一种常态。否则,整个市场规则就要改写了。

老话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虽说经济学理论肯定需要与时俱进,但是市场的基本规律和规则还是要遵循的。笔者不是经济学家,也知道这几年“现代货币理论”(MMT)颇为流行,该理论主张将政府债务货币化,更有人提出“政府欠债可以不还”的假想。在笔者看来,这或许可看作是将凯恩斯主义推致极化。MMT理论在吾国经济学界也有一些拥趸,徐高先生大概就是其中一位,如果笔者没有记错的话,他在前不久发表的另一篇文章中曾提出吾国产业在海外扩张不必非要追求利润,可以实行“规模为先”的策略(大意如此,如果记错了请徐先生原谅),笔者当时曾有小文提出异议。而今回头看看国内上下都诟病的“内卷式”竞争,不就是“只求规模,不看利润”的结果吗?

说实话,笔者写到这里有些后悔,因为本身没有受过经济学的训练,却要与徐先生这样的职业经济学家讨论这些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早就注意到,凡在证券界或投行供职的经济学家,几乎永远都拥护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鲜见有人主张实行紧缩政策,这或许跟他们的职业特性相关),真算得上是“不自量力”,所凭借者,正经说一是常识二是逻辑,戏说则称得上“无知者无畏”。就像徐先生文中所说的:无知不可怕,但不知道自己无知就会犯错误,他指达利欧及很多其他人,正是没有认识到自己对宏观经济的无知,不自觉地将自己熟悉的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思维照搬到对宏观经济的分析上,才会犯下错误。徐先生说的虽是达利欧这样的大人物,但笔者这样的小人物也愿意“对号入座”。好在经济实践人皆有之,即便是引车卖浆之流,也能以自己的经历说道几句,尽管这属于“微观”经验,想来与“宏观”之间也会有些关联。

一不小心,这组读文笔记竟写了四篇。言多必失,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徐先生笑话之余原谅则个。需要补上一笔的是,正在笔者起草这组笔记之时,据报道桥水基金近日正式宣布完成对其创始人达利欧剩余股权的回购,达利欧本人亦同步退出桥水董事会,与这家由其亲手创立、执掌近半个世纪的全球最大对冲基金彻底告别,一段金融传奇就此迎来终章。——显然,这肯定只是一个巧合,达利欧的隐退无论是与徐高先生对他的批评文章,还是与笔者的这几篇试图为其“辩白”的小文,都没有毛关系。但不管怎样,达利欧堪称是一位杰出的、值得尊敬的投资家。

  这也是笔者这组读文笔记的“终章”。(未名日记815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211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