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哥”挨骂背后的深层涵义——
笔者前些天就从央视新闻中看到,法国总统马克龙最近挨了意大利副总理萨尔维尼一顿“臭骂”。近日在凤凰网看到公号“牛弹琴”又提起此事,说是萨尔维尼当时在镜头前指名道姓地公开嘲讽:“如果马克龙想去(乌克兰),就让他戴上头盔、穿上防弹背心、拿起步枪去吧,但我想,他肯定会孤身一人去,因为没有一个法国人会跟随他……”萨尔维尼还说,欧洲人必须停止讨论重整军备、共同举债购买导弹“以及其他马克龙式主张”,要相信特朗普的调解,反正“我们的孩子不会去乌克兰作战。”这还没完,萨尔维尼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张马克龙的恶搞图,马克龙被P成了全副武装的士兵模样。为此,法国外交部召见意大利驻法大使,抗议萨尔维尼的言论“不负责任“,“违背两国互信氛围和历史关系,也违背近期双边关系发展,特别是在坚定支持乌克兰方面”。
据悉这已经不是萨尔维尼第一次痛骂小马哥,今年2月他就曾指责马克龙太“疯狂”,正把“欧洲拖入与俄罗斯的战争”。按说,意大利与法国同为G7成员,算是正儿八经的“盟友”,就在前几天,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还与马克龙等几位欧洲国家领导人一起,陪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前往华盛顿,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商议如何结束俄乌战争,重点讨论战后如何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的事宜。但据“牛弹琴”的文章说,此番眼见自己的副手萨尔维尼如此痛骂马克龙,作为总理的梅洛尼却保持沉默。“牛弹琴”认为萨尔维尼说出了梅洛尼的心声,称梅洛尼是最讨厌马克龙的欧洲领导人,不仅在外交场合经常对马克龙“翻白眼”,社交媒体上还流传着一段她不久前在国内某次会议上痛骂马克龙的视频,“那真是骂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酣畅淋漓,全场猛烈鼓掌”。
笔者有点好奇:作为“盟友”,意、法两国领导人为何如此相互看不上?从现下的政治光谱看,马克龙在欧洲属于“中左”,而梅洛尼则属于“右翼”(接近于“极右翼”),后者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堪称同出一源,甚至被媒体戏称为特朗普的“迷妹”。但是对于俄乌冲突,两国都表示支持乌克兰,尽管在“力度”上有不少差异,突出表现在关于组建所谓“志愿者联盟”的问题上,法国与英国一道带头提倡,乃至表示可以在战后派兵前往乌克兰“维和”,而意大利对此却是坚决反对。此番萨尔维尼嘲讽马克龙应该亲自“提枪上阵”,算是把话说到了“极致”。
笔者看到,有专家在央视节目中评论意、法两国如此“互怼”,证明欧洲内部存在分歧与矛盾。其实这一点恁谁都得看得很明白。意大利好歹还算是“挺乌派”,更有身为欧盟和北约成员的匈牙利,坚决反对援助乌克兰,毫不掩饰自己的亲俄倾向,如前不久欧盟欲发表一份“抗俄援乌”的声明,但由于遭到匈牙利的抵制,到了该声明只好改由其它26国联名的方式发布,盖因按照欧盟的议事规则必须要27个成员国一致同意才能用欧盟之名。
此次萨尔维尼如此痛骂马克龙,自然不合外交礼仪。但笔者更感兴趣的是,这位意大利副总理倒是道出了欧洲(也包括美国)在俄乌冲突问题上所面临的最大尴尬,简言之那就是——“不敢出兵”。
在之前的几篇博文中,笔者曾指出,若论各方面的实力,欧洲+美国当然远超过俄罗斯,就算单论欧洲的实力也不落下风,GDP总量是俄罗斯的N倍之多。但是正如吾国的一句民间俗语所说:“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面对俄罗斯这样由历史、传统和现行体制“炼”成的“战斗民族”,美西方虽在为乌克兰出钱出枪出炮,但就是不敢出兵,惧怕之情溢于言表;而乌克兰的人口和兵员又远少于俄罗斯,故此在战场上一直处于劣势也就不奇怪了。说到底,俄罗斯之所以不肯停火止战,所依仗者就在于此,“核威慑”之类也就是说说而已,因为美西方的核武器并不比俄罗斯少,最根本的或就在萨尔维尼之所言:“我们的孩子不会去乌克兰作战。”
欧美人的这种心理当然属于“人之常情”,借用特朗普的一句大实话来说,“这不是我们的战争”,凭什么要我们的子弟兵冒着生命危险去保卫另一个国家?所以,俄罗斯方面吃准了欧美人的这一“软肋”:你们惜命,我们不怕。难怪俄方就是不肯停火了。
细论起来这个问题中可探究的门道很深。据报道德国有个年仅27岁的作家奥勒·尼门近日抛出震撼欧洲舆论场的一个“哈贝马斯式”的命题:在国家存亡与个体生存之间,政策的合法性如何通过公共理性来建立。他甚至直言如果战争爆发,他个人的选择序列是:逃离、隐藏,最后是争取非战斗岗位;而且他指的还是爆发在本国而不是外国的战争。这与萨尔维尼骂马克龙的说法虽有区别,但本质上也许是相通的。
笔者虽然一直同情弱小、挨打的乌克兰,但对于上述问题亦不敢多嘴,一方面忌惮文章能否发得出去,另一方面毕竟自己是个“局外人”,搞不好会遭到“萨尔维尼式”的责问:你仗义你倒是亲自去“提枪上阵”啊!这样的话笔者怕也是“无言以对”了,所以还是就此打住吧。(未名日记8月27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