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巴勒斯坦建国的“卡点”(之二)——

笔者在“之一”中指出,巴勒斯坦早在1988年就已经宣布建国,并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但此后的三十多年里主要由于美国行使在安理会的“一票否决权”,令其至今未能成为联合国的正式成员国。这是巴勒斯坦建国最大的一个“卡点”。

史料记载,实际上更早在1947年,联合国大会就通过了《181号决议》,明确了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分别建国的“两国方案”。以色列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在第二年就宣布建国。惜乎巴勒斯坦却由于种种原因与这一机遇“失之交臂”,延宕了近八十年仍未能如愿。

对此,笔者觉得除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阻挠,还不得不提到“中东六次战争”,其中多数属于阿拉伯及穆斯林国家。遗憾的是他们的兴战似乎并不是为了帮助兄弟的巴勒斯坦建国,而是要与以色列争夺地盘。且不论这些战争的是非曲直,所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作为战胜国的以色列得以扩张领土,按照《181号决议》原本应该归属巴勒斯坦的土地面积被以方不断地鲸吞。直至1988年11月15日,痛定思痛的巴勒斯坦人终于在巴解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上通过《独立宣言》和《政治声明》,宣布成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并定都耶路撒冷。

但此时距离联合国通过《181号决议》已经过去了40多年,巴方控制的土地面积已大为缩小,且与以色列之间的恩怨仍是“剪不断,理还乱”,时常发生武装冲突。由于实力相差悬殊,巴方的面积进一步被不断蚕食,到后来只剩下约旦河西岸与加沙地带两块分隔开来的区域,其中约旦河西岸还是与以方“分治”,而巴方定为首都的耶路撒冷,也已被以方全面控制。

这些在历史资料中都可查得到。笔者想要指出的是,巴勒斯坦既是阿拉伯也是穆斯林,与其周边的二十多个国家同文同种,如果这些国家能够早早认识到巴勒斯坦建国的重要性,在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181号决议》后齐心协力帮助它完成“建国大业”,不至于拖到今天仍然未果。在这七十多年中,它们中有些国家与以色列曾经“刀兵相见”,打过好几仗,但是目的似乎都不是为帮巴勒斯坦建国,而是另有所图。加上这几次中东战争都是以色列获胜,令后者“越打越强”,而前者则“心生畏惧”。到了前年10月7日,巴勒斯坦的哈马斯组织对以色列发起代号为“阿克萨洪水”的大规模袭击,引爆最新一轮的巴以冲突至今,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虽在道义上都声援巴勒斯坦,但大多数只是停留在口头和书面上,惟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等少数非政府组织还敢跟以色列“扳手腕”,但终究因“以小搏大”无法改变局势。更让人感到有些心寒的是,出于“自保”,加沙旁边的邻国还封锁边境,拒绝巴勒斯坦难民逃离进入,致使上百万加沙百姓只能拥挤在以军密集的炮火下苟活——每当在电视上看到主播说这些难民已“无处可逃”时,笔者就会对巴勒斯坦邻国的决策感到无语。

简略地回顾历史和现实,笔者要说的是,巴勒斯坦之所以错过当年的历史机遇而迟迟没有成功地建国,从外部因素看,除了美国对以色列的偏袒,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未能“拧成一股绳”来帮它,也是一个重要的“卡点”。昨日笔者看到有官方背景的公号“牛弹琴”撰文说“以色列的最大麻烦来了”,他指的是这次联合国大会上众多西方国家对巴勒斯坦的“承认潮”给以色列带来的道义压力。但文中另一句话也触动了笔者,说是“我还感慨阿拉伯世界的一盘散沙,感慨全世界的无动于衷”——老实说,这话也只有他能说,笔者可不敢。

  下一篇再谈谈从内部因素看巴勒斯坦建国的“卡点”所在。(未名日记9月25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226篇文章 12分钟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