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建国的“卡点”(之一)——
本周最引人注目的世界大事无疑是一年一度的联合国大会召开,而“大事中的大事”则是葡萄牙、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卢森堡等等多个西方国家已经或者将在大会期间承认巴勒斯坦国,媒体称之为“承认潮”。这对于历经苦难的巴勒斯坦来说自然是一个大好消息。
但这并不等于巴勒斯坦的建国已是“板上钉钉”。翻看历史可知,实际上早在1988年,当时由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即后来的巴临时权力机构)就已通过《独立宣言》,宣布接受联大第181号决议,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此后还陆续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也就是说巴勒斯坦作为一个国家,名义上已存在三十多年,现在的领导人阿巴斯就称为“巴勒斯坦总统”。之所以还会有所谓的“承认”问题,原因笔者在下文将会分析。如今因为不忿于以色列在加沙制造的人道主义灾难,同情巴勒斯坦人民的的不幸遭遇,连大部分西方国家也转而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使得支持其建国者在联合国会员中已占绝对多数,由此迎来一个新的契机。
按说不管别的国家是否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地位早就已经摆在那里。那么,既然巴勒斯坦建国此前已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为何现在国际社会又强调要落实“两国方案”,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巴勒斯坦建国还没有成为一个“事实”呢?这是因为迄今为止巴勒斯坦还不是联合国的正式成员国,而只是一个“观察员国”。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正儿八经的国家,它还没有被联合国所接纳。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入联的“技术”层面看,主要的障碍在于美国。按照联合国章程,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其正式成员国,必须先征得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中的9票同意,然后递交给联合国大会表决,有2/3成员国投票同意即可。从这两个条件看,后一个条件即联合国大会2/3多数赞成早已得到满足;第一个条件,现在安理会中的英、法两国也转变了立场,15个安理会成员的赞成票肯定超过了9票,这一条件也将得到满足。如此,是否意味着巴勒斯坦就可以趁机摘掉“观察员国”的帽子而成为联合国的正式成员国呢?
说起来这事儿还真不是那么笃定。据介绍联合国关于入联的相关章程中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安理会的5个常任理事国均不反对。如前所说,五大常任理事国的中、俄、英、法四国都不成问题,但不要忘记,五常中还有一个美利坚合众国。只要美国仍然顽固地投下反对票,巴勒斯坦就仍然无法被接纳为联合国的正式成员国——除非修改上述规矩,也就是取消常任理事国的“一票否决权”。
笔者不知道对此联合国章程具体是怎么说的,但根据逻辑推论,假如要取消五大常任理事国的“一票否决权”,如此重大的制度改革,恐怕也要经过经过五大国的一致同意。实际上早有不少其他国家对五常拥有“一票否决权”感到不公、不满,但一直未能通过制度改革实现“否决之否决”。由于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的加剧,近年来在联合国安理会已多次出现“多数服从少数”的非民主结果,其中最多的案例就发生在如何化解巴以冲突的问题上,美国一直坚持其袒护以色列的立场,多次“一票否决”了安理会的相关决议。这已经成了联合国制度中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故此,这个“死结”解不开,即使现在多数西方国家转变态度承认巴勒斯坦国,但只要美国固执己见行使“一票否决权”,巴勒斯坦在此次联合国大会上恐怕仍然难以成为正式成员国。盖因按照决策程序,只有先在安理会获得9票以上赞成且无常任理事国反对,相关提案才能递交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生效。而如果巴勒斯坦未能升级为联合国的正式成员国,“两国方案”也就无从谈起。
显而易见,在联合国审议巴勒斯坦建国问题上,此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现象既不正义,也不合理。让人忿忿不平的是,其他国家对此似乎无可奈何。这也正是为什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敢犯天下之众怒,公然宣称“不会有巴勒斯坦国”,用吾国的另一句成语来说,这就叫做“有恃无恐”。除非在此次安理会审议时美国的立场发生逆转,或者“一票否决制”得以改革。
不过客观而论,除了美国的阻挠,巴勒斯坦正式建国还有其他的几个“卡点”,容后再谈。(未名日记9月23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