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大统领求“奖”心切乱出招——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颁奖季已经开始。在笔者这样的普通人之心目中,今年诺奖的最大“看点”是和平奖将授予何人。盖因在大洋彼岸有一位大统领对此奖的心心念念,简直到了“夜不能寐”的程度——这虽是笔者的夸张之言,但修辞学说任何“夸张”也会有那么一丢丢的真实为凭:据外媒报道,年届八十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似乎是个“奇人”,每晚只需睡三、四个小时,时常会半夜打电话,搞得他的手下们有些无所适从。只是不知道他睡眠少是不是因为惦记今年诺贝尔和平奖会否花落其顶。

近日笔者看到文史作家张宏杰先生发表在财新网的一篇文章,分析“特朗普的诺奖执念因何而来,他会获奖吗?”张先生认为大概率是否定的,盖因“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代表了一种战后建立起来的、相信通过国际合作、共同价值观和法律规则可以实现和平的精英共识。而特朗普则代表了对这套体系持怀疑态度的民粹和民族主义力量”,他指特朗普此念的一个悖论是:“虽然以反‘白左’为政策基点,但是特朗普对代表‘白左’价值观的诺贝尔和平奖却强烈渴望”。

诺贝尔和平奖是否代表“白左”价值观,笔者不敢妄断,但特朗普对此奖的“强烈渴望”,却是毫不掩饰的。这有许多情节和细节为证,笔者不想一一枚举。惟感兴趣的是他何以对此奖如此情有独钟?

答案似乎也很简单。曹孟德有诗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据辞典解释,这里的“烈士”是指“志向远大的英雄”。特朗普显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英雄”,或许称得上是“一代枭雄”。身为世界最强国的总统,又是一个“暮年”之人,特朗普想必也自知余生无多,因此很想身后“名垂青史”。诺贝尔其它的奖项他肯定沾不到边,唯一有可能“跳起来够一够”的大概也只有和平奖了。故此自二番上任以来,为达此目标他可谓是“不遗余力”。如张先生所说,他的“这种渴望是赤裸裸的”。

但他似乎又有点“自知之明”,比如据报道近日在对美军将领的一次讲话中,声称即便他结束了七场全球冲突,仍然“绝对不会”得到诺贝尔奖,并将此事与自己“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挂钩,声言如果他最终未能获奖,这将是“对我们国家的巨大侮辱”。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未知假如他未能“美梦成真”,会否对诺奖委员会的成员们实施“制裁”,笔者不由得为那些老先生们捏了一把汗。

但笔者起念写这篇小文,主要还不是调侃特朗普的这种执念,而是注意到他的这种执念对近期世界上的两场冲突也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影响。

先说俄乌冲突。众所周知,特朗普二次上台后一直致力于结束这场冲突。应该说此种愿望还是值得赞许的,可惜他的作为应了一句老话“关心则乱”。初时他的立场较其前任拜登来了个“急转弯”,频频向俄罗斯总统普京示好,同时打压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要他答应“割地求和”,甚至在白宫与其发生激烈争吵。后来见普京在停火问题上“口惠而实不至”,遂向俄方发出“最后通牒”,称若在他限定的期限内不肯停战,将对其施加“最严厉的制裁”云云。于是普京“顺坡下驴”,答应亲赴阿拉斯加与他举行“双普会”,给足了他的面子。特朗普马上接过这一“橄榄枝”,赶到阿拉斯加亲自接机并为普京铺设红地毯,可谓“礼仪备至”。结果呢,普京并没有给他任何停火承诺,只说可以继续再谈。特朗普可谓“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回到华盛顿后,此前的所谓“最后通牒”也没了下文。大概是夜深人静、辗转反侧时越想越不是滋味,前些天他突然又来了个“脑筋急转弯”,宣布支持乌克兰收复失地,并称考虑将向乌提供“战斧”等可打击俄罗斯腹地的远程导弹。但世人包括笔者高度怀疑这不过是他的又一次“作秀”,为的是向普京施加压力。

再看巴以冲突(准确地说应该是哈以冲突)。与其在俄乌冲突上的立场摇摆不定有明显差异,世人皆知特朗普一向偏袒以色列,不仅向后者提供大量军援,有时甚至直接出手助其一臂之力,比如出动战机轰炸以色列之宿敌伊朗的核设施;更关键的是他凭“一己之力”让美国多次在联合国为以色列“挡枪”。也许是眼看诺奖颁奖季一天天临近,特朗普突然在前些天抛出个“20点和平计划”,要求哈马斯必须接受,否则将面临“地狱般的灾难”。这显然又是一个“最后通牒”。

笔者初闻之时不由猜想,大统领此番又是几个意思?难不成若哈马斯若不肯投降美国将出兵为以色列助攻吗?这似乎很难想象。由于哈马斯不同于俄罗斯而过于弱小,特朗普此番的“最后通牒”似乎产生了效果,哈马斯很快表示“原则上”接受他的20点和平计划。特朗普闻讯大喜,立即宣布哈马斯已准备好和平止战,甚至在电话中训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对此事的疑虑,力压后者与哈马斯谈判,至今日谈判已进行到第四天,但仍然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在笔者看来,特朗普再次将“最后通牒”改为谈判,本身就暴露出这位大统领的“色厉内荏”。从媒体的相关报道看,哈马斯在谈判中提出两大要求:首先是可以释放人质,但必须与以色列从加沙撤军同步进行;其次是国际社会必须给予其安全保障。而对于所谓的“解除武装”,根本还无从谈起。很明显,哈马斯是借鉴了俄罗斯的经验,没有与特朗普硬扛,而是企图通过谈判来“讨价还价”,直至今日连20点和平计划的第一要点即释放全部人质,八字还未见一撇。加上美国、卡塔尔、土耳其又派要员前往参与,遂使在埃及举行的此轮谈判更加复杂,前景难料。唯有一点可以肯定,特朗普似乎又一次“自废武功”,忘记了自己先前发出的“最后通牒”,只能远观事态的发展。不能不说,到目前为止,哈马斯以自己的“绵柔之力”化解了这位大统领的“金刚掌”。而以色列对此想必很是不满,未知接下来是否会甩开特朗普重燃加沙战火。

笔者不厌其烦地回顾了这两场战争中特朗普的表现,发现了一个共同点:他总是先提出一个看似高大上的目标,然后习惯性地以“最后通牒”的方式向相关方进行极限施压;后者也深知他的秉性,决不跟他正面硬抗,而是利用他的“立功(获奖)心切”,先给出一副迎合的姿态,然后再跟他“讨价还价”,实际使的是一个“拖字诀”。特朗普似乎对此“后知后觉”,一开始欣欣然,自以为将“大功告成”,到头来才发现可能又将陷入无休止的谈判。而他之前的所谓“最后通牒”实际已被“解构”,等于是放了一通“空炮”。与俄罗斯是如此,与哈马斯恐怕也会将重蹈覆辙。

笔者小结一下,这位大统领之所以会如此行事,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他本就是个商人,而且是个醉心于“交易艺术”的商人,“最后通牒”这种孤注一掷的押注方式,本就非其本心,只是用来恫吓对方,以求“不战而屈人之兵”。说起来这好像不是什么大毛病,但是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此招数用得多了就会“边际效应递减”。二是真正的问题在于他自己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乐此不疲。曾有美媒分析他的精神状态可能有问题,现在从他的种种异于常人的低级表现来看,也许更可能是他的IQ有问题。

如果是的话,那也将验证了笔者的一个猜想: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一代美国选民的IQ似乎也出了问题,否则就很难解释为何会将这样一位言行不靠谱的耄耋老人推上总统宝座,且不止一次而是两次。不由得想起了早年间浏览《左传》,有句话给笔者留下的印象很深,谓之“一为之甚,岂可再乎?”用在这里似乎是很合适呢。

  不管怎样,还是希望上述这两场冲突早日停火止战,以救万民于倒悬。(未名日记109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229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