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资本和老板“讨人嫌”?——
笔者在百度AI上看到财经作家刘远举日前撰文,谈论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几位得主的理论贡献,指思想观念对经济的影响是无微不至的,贯穿于每一个市场交易中。他举例当年邓公提出的“白猫黑猫论”,自上而下地破除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错误看法,当赚钱有了合理性(笔者觉得不如说是“合法性”)之后,才有了后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才使得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文章说,幸而中国在计划经济中的时间不到30年,反观俄罗斯在计划经济中浸淫了70年之久,强大的思维惯性、缺乏市场经济合理性的认知,最终限制了其经济发展。
不过刘文亦指随着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的兴起,当前中国民间舆论对市场经济的认知也出现某种偏差并陷入纷争。他又举例说今年国庆期间有这样一个新闻:深圳某公司因台风“桦加沙”停工耽误了工期,为确保货物及时发出,要求员工在周六当天加班一天。但有个别员工不满投诉至劳动部门,公司遂按劳动局要求周六没有加班;而实际上这家公司平时在这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逢有特殊日子,即使是非法定假期也会放假半天,年底还一直放假两个星期而不是法定的一周。此番遭到投诉和整饬后,该公司宣布取消之前那些额外的休假,今后一律按照国家政策执行。
刘文认为,上述这种劳资两方互不妥协造成的双输局面,某种程度上源于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对资本、对企业的负面态度。如果员工把工作看作是企业得利、自己受损的契约,那么企业的任何善意都不再成立。由此可见观念对经济的影响无所不在。刘先生甚至指当前国内外有一种民粹化的、反市场的经济观正在流行。
看到刘先生所举关于周六加班的这个事例,笔者不由得有所联想:前一阵子在看两档脱口秀节目,表演者和观众多为年轻人,节目中演员吐槽最多、最狠,观众反响最热烈的,就是对资本和老板的讽刺和鞭挞。笔者由此感受到,当今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反资本”情绪,的确比较高涨。这种情绪表达自有合理性,或许也不无“偏激”之处,但是要说它是一种“经济民粹主义”,笔者认为言之过重。借用一句早先流传的哲言来说,还是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实际上,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到商品经济时代以后,一直存在劳资矛盾。原因并不复杂:拥有资本的老板们赚的钱远比只是作为雇佣者的员工要多得多。经典作家将此归结为是资方对“剩余价值”的攫取。在原始资本主义时期,这种不公甚至会引发革命,乃至提出了“消灭资本”的口号,应该说其逻辑是自洽的:只有消灭资本,才能消除所谓的“剥削”。
但是,此后经过上百年的实践,人们发现,没有了资本,经济就会陷入停滞,遇到“天灾人祸”还会出现倒退,大家一起受穷。人类毕竟还是理性的,于是主张暴力手段消灭资本的浪潮渐渐消退,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缓和劳资矛盾,而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始重新容许民营企业的发展。
笔者不想长篇大论。显然,消灭资本是不智的,但劳资矛盾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将心比心,同样是人,老板的收入却是普通员工的千百倍之多,恁谁心里都会不舒服。然而如果没人投资当老板也就不会有企业,就不会有那些就业岗位;而且老板们虽然赚得多,也要承担破产倒闭的风险,而员工们只管拿薪水无需承担这种风险,最多只是另找工作罢了。从这个角度看,这样也算是相对公平。
但是,切不可“妄想”既要鼓励资本投入、又不会产生劳资矛盾。有资方就会有劳方,就一定会有劳资矛盾,这是辩证法则所决定的。只是这种矛盾未必就是“你死我活”,搞得好还可以“合作共赢”:资方善待员工,多予福利,别想着把每一分钱都赚到自己的兜里;劳方则要遵守契约,努力工作,接受老板比自己赚得多得多(多多少则视行业、企业的不同情况而定)的现实。这样的企业才能“安定团结”办得下去。
回到刘文所举的上述这个例子。首先,那家企业因特殊情况而要求员工在某个周六加班,这是可以理解的应急之策;但是当前更多的情况恐怕是所谓的“996”,否则也不会引起如笔者在脱口秀节目中看到的劳方对资方普遍的反感。其次,加班之后老板是否按法律规定都给了员工三倍的时薪?刘文没有说,但这一点很重要,老板客气一点的话,还可以多给一些以“收买人心”。再次,被投诉以后那家企业干脆取消原来的非法定假期福利,这同样属于“赌气”之举,搞不好会前功尽弃,对改善劳资关系和企业的良性发展只有负面作用。
最后要补充一点。前几天笔者摘录了美国一本畅销书中提到的事例:据说在海军陆战队,就餐时军衔低的先吃,军衔最高的最后吃。笔者不知道此事是不是真的,但敢断定即便真有其事也只是战时的潜规则,和平时期大概是不会的,与以赢利为目标之企业的劳资矛盾更没有可比性:无法设想在企业中让老板拿得最少而初级员工拿得最多,此种情景只有《镜花缘》里才有,在这部中国古典小说中,人们在商场上都争相谦让,卖家拼命压价而买家则非要涨价不可,完全是在“反市场”——这大概就叫做“虚幻的浪漫主义”吧。(未名日记11月5日)
0
推荐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66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