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转轨”之后,还须“转型”——

前几天笔者在财新博客看到标签为“智本社社长”清和先生的一篇文章《国家的困境与前途》。文章的开头如下:“在2024年的新年演讲上,我说:‘转轨国家,一定要在中产、企业家、知识精英和技术官僚大批崛起,以及年轻人特别旺盛的时期,完成关键转型。’”

清和的文章就此话题“展开来讲”,并举了俄国、韩国和越南的经历为例,内容较多,恕不一一转述。但他所提到的“转轨”与“转型”这两个概念,引发了笔者的如下思考。

“转轨”一词应该来自于铁路交通运输,意指火车从某一轨道转到另一轨道。火车的转轨比较简便,早先只需用人工扳一下道岔(笔者记得年少时看过的样板戏《红灯记》,里面的头号英雄人物李玉和就是一个扳道工),便可以转到另一条轨道前行。故此,人们将吾国改开以后从原先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称为“转轨”,这个比喻还是很形象的。

“转型”就不同了,虽然同样也是“转”。还是拿火车打比方,其“转轨”之后,原来的车厢和装载的货物可以原封不动,火车拉着它们在新的轨道上继续行驶;但“转型”却没有这么简单,需要对系统进行“重置”。盖因社会经济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综合体,如果只“转轨”而不“转型”,两者之间就很难匹配,甚至会生出很多的问题和矛盾来。

以此来看,经过几十年的改开,可以说吾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转轨”,即从计划经济的“轨道”转到市场经济的“轨道”。这其中,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堪称是实现这一“历史性转轨”之“伟大的扳道工”,吾国经济由此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世人无不为之赞叹。顺便提一句:现如今的铁路上不仅有高铁风驰电掣,诸如“扳道岔”这些工作也早已实现了自动化。

然而,不同于铁路跑火车的是,社会经济“转轨”之后,还必须及时地“转型”。盖因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是完全不同的体制,不可能像火车转轨那样可以“原封不动”地整体转换到另一个轨道上继续行驶。因此,必须从方方面面进行“转型”,以适应“转轨”以后的社会发展。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转型”显然还没有完成,仍需要继续整改,以适应“转轨”以后的新征程。不然,就会造成“轨”与“型”的不对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改革尚未成功,上下仍需努力”。

至于怎样“转型”,内涵太丰富了,笔者无从置喙。当然,智者说过任何比喻都是“跛脚”的,不能过分较真,以上只是笔者读清和先生之文的一点随想而已。(未名日记9月6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073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