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有关“砸锅卖铁”几点思考——

据财新网、经济观察报等媒体报道,近日,一份某市某区成立“砸锅卖铁”工作专班的文件在网络上流传,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笔者读罢新闻有以下几点粗浅的思考。

其一,为什么说要“砸锅卖铁”?当然是因为地方负债太重、财政状况十分吃紧,所以要盘活自己的家当以渡过难关。这跟老百姓过日子的道理是一样的。前些天笔者见有专家提出“量入为出”只适合于微观个体,宏观经济政策不必拘泥于此;还有专家开始讨论是否一定要将“欠债还钱”视为天经地义,意思是特定条件下也可以“欠债不还”或者“拖延还债”。这些专家之言也许不无道理,但笔者觉得对于一些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市场规则,不管是微观还是宏观,也许某些情况下可以“变通”,但不可将其“颠覆”,否则“市将不市”。就算你说到天上去,到头来这些规则还是会找上来将你堵在门口。地方债的积重难返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从这个意义上看,“砸锅卖铁”至少表示了一种尊重市场、敬畏市场的决心和姿态。

其二,严格而论,“砸锅卖铁”的说法多少有些夸张。老百姓过日子如果到了“砸锅卖铁”的地步,那就意味着已经快要“揭不开锅”了。但是现如今的地方财政尽管十分紧张,似乎还没有到这种地步:虽然债务“压力山大”,一时拿不出现金偿还,但改开几十年各级政府积累下了雄厚的资产,这是“肉眼可见”的。公益性的资产当然不能动,但商业性的资产是可以拿出来“盘活”的,哪怕卖掉一些来还债,不仅可以,而且理所当然,因为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政府本就不该从事商业性的盈利活动。

其三,企业方面,“砸锅卖铁”的正面典型,笔者的印象中大概要数万达集团。说起来万达变卖资产降低负债率,比一般企业都要来“见事早,行动快”,不知为何到今天仍未走出债务困境,大概是当时对形势的严峻还是估计不足。若论反面典型,笔者的第一反应就是恒大,混成今天这个惨状,笔者猜它的决策者脑子里当初根本就没有“还债”这根弦,等到形势陡变,就算它想“砸锅卖铁”也来不及了。

其三,就地方层面而言,虽然“砸锅卖铁”决心不小,但实行起来难度也不小。首先,地方资产也属于国有资产,在现行体制下,不可能由地方自主决定怎样处置,必然要向上一级一级地申报,上头也不敢贸然审批,必然还要调查核实,以防国有资产流失;而市场行情多变,所谓“计划没有变化快”,如此之长的“工作链”,未知能否赶得上。其次,当前的市场行情“冷淡”如斯,有些资产即使下决心要“盘活”,或合作或出售,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下家”,也是一个问题。事情往往是这样,行情火的时候,你根本不会想要“出手”,行情下来了,真想“出手”也难了。

  由此看来,“砸锅卖铁”虽然是句“狠话”,而且还少见地成为某些地方的“文件用语”(想必是有些来头),但真要实行起来却没那么容易。不过无论如何我们的财政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记得多年前有位经济学家说过,对于政府,往往是财政越困难,其改革的动力就越大,此所谓“倒逼”。且看他的话会否应验吧。(未名日记94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073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