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消费降级”与“财富效应”——

近几年来,国内经济界都注意到“消费降级”的问题。笔者日前在财新网读到脉策科技首席经济学家陈沁的一篇文章,其中举了两个生动的例子:

情况A:某家面馆的老顾客,每天中午准时到店吃一顿午饭,之前每次消费15元,其中10元是一碗面,5元是一个鸡腿;但现在每次消费12元,其中10元还是一碗面,另外2元则买了卤蛋。

情况B:某咖啡店的常客,工作日每天下午到店购买一杯咖啡,之前会每次买18元一杯的拿铁,而现在则买13元一杯不加奶的美式。

陈沁说,那位花了更少的钱购买咖啡的顾客,你很难想象他是把从拿铁到美式省下来的5元钱去另一家店买了另一杯咖啡;把鸡腿换成卤蛋的顾客,也不可能是把省下的3元到别的店买了一份外带浇头。这里减少的5元和3元,就是实实在在地支出减少,是真正的“消费降级”。

陈先生是一位专业的研究者,在文章中耐心细致地对类似的一些微观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据此给出了“消费降级”的定义——在满足不可分割不可转移的特定需求时,人们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出现下降——老实说笔者觉得他的定义有点“书生气”,简单地说不就是人们的钱包捂紧了,舍不得多花钱消费了。笔者自退休后整天“宅”在家里,既不会去面馆吃午餐,也不会到店里喝咖啡,平日对陈先生所举的上述事例基本无感,但近来闻听市场菜价上涨,一根黄瓜卖到五、六块钱,便也决定将原先每顿用餐时要嚼一根黄瓜改成了半根,这大概也算是一种“消费降级”吧。没错,这里面还有物价波动的因素。

人们的消费为什么会“降级”?通常都会拿收入减少来解释,比如单位降薪,或者干脆是失业,这些当然是实打实的理由。但陈文引起笔者兴趣的是他还指出,房价下跌、股指下滑带来的“消费降级”效应,要几十倍于收入下降——他认为,资产价格下跌可能是“消费降级”的主要诱因之一。

此话一下点醒了笔者。即你的消费水平除了取决于你的即时收入,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你对自己所拥有的资产价值的评估。比如房产,比如股票。在房市、股市上升时期,它们的“纸面价值”亦在不断增加,你花起钱来心中有底比较没有顾忌,反正房价、股价都在涨。这时候你的消费大概率是在“升级”的。反之,如果房价、股价都在跌,你的资产性收入会相应地减少,消费起来自觉不自觉地就会主动“降级”了。经济学称之为“财富效应”,又或者叫做“预期减弱”。不仅个人和家庭是如此,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内需不足”。

从当前来看,房市就不用说了,过去两年一直在跌跌不休,原先你的房产可能价值上千万,而现在跌到只有几百万;股市的表现也“不遑多让”,3千点保卫战打了一次又一次,但还是挡不住股指的下行,现如今已经威胁到2800点大关。显然,投资者的“财富效应”是在反向而行,这对于人们的消费自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个房市,一个股市,是人们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两大资产市场。如果这两大市场萎靡不振,社会的整体消费自然也就会“降级”而不会“升级”,这恐怕不是用一些边际政策就能“刺激”起来的。由此可见资产(资本)市场的重要性。

  至于如何将这两大市场稳住并且还能有所回调直至恢复它们正向的“财富效应”,这个话题可就太大了,笔者自认无法驾驭,还是用陈先生的一句话来结尾吧:“只有人们对未来重拾信心时,青菜面才能重新变成肉丝面,美式咖啡才能重新变成拿铁,降级成卤蛋的浇头,才能重新升级回鸡腿。”(未名日记8月29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073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