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血铅事件:肇事者们的概率估算——

日前披露的甘肃省天水市某幼儿园血铅异常事件引发全国性的舆情,也惊动了高层领导并作出严查的批示,相关部门的调查随后“提级”,省党政主要领导罕见地亲自担纲,并在近日公布了调查结果和处置情况,财新网发表“火线评论”,指与此前当地公布的案情存在较大差异,发现了更多新的线索和问题。

首先,新的通报再次确认了该幼儿园人员在所购颜料明确标识“不可食用”的情况下,仍将其掺入面粉用于制作幼儿食品,从去年5月至案发,平均每月6次向幼儿和教职员工提供食用,据说其目的是“想通过增强食品色泽度和美观性,来吸引幼儿喜爱和家长认可。”笔者初闻时对肇事者这种“愚蠢且低级的行为”(评论语)感到不可思议,后来才意识到他们不仅是“愚蠢”,更是在明目张胆地作恶,说是犯有“故意伤害罪”亦不为过。

其次,评论指出这些有害食品竟然击穿了本应是“铜墙铁壁”的监管链条长达一年之久,即便已有多个幼儿出现明显的血铅数据异常,依然能够畅通无阻。笔者觉得这同样属于“明知故犯”,可以视为是该案的“同谋”。

再次,审批和监管层面的“连连失守”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评论分析说大致可分两类,要么迫于压力,要么利益所致,但不知该案属于哪种类型。尤其是在引发全国关注、且当地已经立案调查的情况下,该省疾控中心检测人员还敢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这一连串的“作恶链条”,固然如评论所说,“背后是相关职能部门的腐败与不作为”,窃以为可能还有一个体制方面的成因。评论指出,“提级调查”确实能够起到立竿见影之效,但如果事事都只能靠“提级”才能解决,则意味着更大的治理风险;从多名当地涉事官员叠加其他违规违纪行为被处理的情况看,有些地方的公共治理确实在肉眼可见地大滑坡,这是更要认真直面的现实。

笔者进而认为,与之前屡见不鲜的“层层加码”行为相比,此案的“层层失守”看似与其相悖,究其本质却同出一源:这是权力高度集中体制下必然会产生的扭曲现象。简单地说,这种体制永远只能是“少数管多数”,而且越到下面,两者的数量差距就越大。一些肇事者正是由此产生了一种侥幸心理,以为天下之大,上级的监管不可能做到“疏而不漏”,被发现、被查处的概率很小,故此不管是出于牟利动机还是缘于利益交汇,或者干脆是“懒政”,觉得大概率不会“被捉”,遂斗胆做出种种不堪之事乃至“层层失守”。此种对“漏网”概率的估算以及由此产生的侥幸心理,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何高压反腐已凡十几年,腐败现象仍屡查不止。

  那么,该如何降低这种“治理风险”呢?对此笔者认为也很简单,那就是将对官员的任免权和监督权赋予地方的民众和媒体,这样才能提高对不法行为的发现和查处概率,从而震慑那些潜在的肇事者。也就是说,要改革现行的治理体制,既要有“条条”,也要有“块块”,惟此,方能打消某些地方的权力者和违规者“天高皇帝远”的念头,减少“层层失守”或“层层加码”的现象。否则,恐怕仍会有心存侥幸者“前赴后继”。(未名日记724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199篇文章 23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