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伪问题与真问题——
前些天从财经作家吴晓波的财新博客中得知车圈中有“三大限制”的流言,笔者就产业政策与“内卷”之间的某种关联议论了几句。接着又见吴先生的最新一篇博客谈及新一轮“去产能”的成因、方案和建议。
吴文介绍说:一股“反内卷”行动正在一些重点行业展开。 汽车行业最出圈,据报道有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的多家工厂近期已取消夜班,将产能削减至少1/3,并推迟新增生产线的计划。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行业也在“刀刃向内”,削减产量,控制产能,如光伏行业、水泥行业等。而7月的第一天,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召开,重申了这场如火如荼“反内卷交响曲”的基调: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吴文指出,“去产能”并不是一件新鲜事,过去的二十多年,几乎每隔一段时期就会在一些重点行业推进,背后逻辑始终是防止无序扩张、避免恶性竞争、倒逼产业升级。而今,“去产能”行动(笔者认为“反内卷”与“去产能”本质上是一回事,盖因产能过剩必定会导致“内卷”)又重出江湖。吴先生指“近几年‘内卷式’竞争的出现,并非是企业、雇员变得‘急功近利’所致,其背后有深刻的宏观经济背景,受经济周期变化、体制机制问题和技术发展规律综合影响。”
吴先生这样从宏观角度分析当然是对的。不过笔者的问题更简单:为什么这些年来我们有些行业的产能总是容易出现过剩,且每次都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出面来整饬?为何我们的市场似乎总是缺乏缺乏自我约束、自我调整的能力呢?
诚然,产能过剩在市场经济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盖因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竞争性经济,而竞争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有产能的“溢出”,亦即所谓的供过于求,不可能供需两端的水平保持在刚好相称,或者说平衡总是相对的,不平衡则是绝对的。从这个角度看,正如官媒前些日子所指出的,产能过剩是一个“伪命题”。
但是,按说此时竞争者会受到价值规律这根“指挥棒”的约束,竞争再激烈也不能亏本经营,否则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正常的市场语境下,竞争者总是会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确保企业的利润率维系在起码的水平线上,否则就会因入不敷出而被淘汰出局。也因此,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因为此时的市场已趋饱和,若想在竞争中取胜,靠的不再是规模而是创新。
然而奇怪的是,我们的一些竞争者似乎缺乏对市场规律的认知和自我调整的能力,总是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向他们发出“去产能”的要求。难道企业比政府更缺乏“先见之明”、更不了解市场的状况吗?如果是的话,岂非就该实行计划经济了?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凡事皆有因果,在笔者看来,吾国一些行业的产能之所以经常出现过剩而屡屡需要权力部门出手“去产能”、“反内卷”,依照辩证法的观点,简而言之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权力对市场的干预,此所谓“成败皆在萧何”也。(未名日记7月15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