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道红线”到“三大限制”——
汽车行业近期的“内卷”现象引起官企两界的重视,高层为此专门发出指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笔者在财经作家吴晓波的财新博客中看到,近日车市有一则传言,说新能源车企或将面临三大限制,分别是:严账期、降杠杆、控产能。 有人马上联想到几年前管理部门针对房地产市场划出的“三道红线”,对房市的影响延宕至今。
但传言毕竟是传言,且如吴文所指出的,与房市不同,车市并没有那么强的金融属性。当年人们抢着买房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值增值”,而汽车属于纯粹的消费品,从购买的那一天起就开始贬值。再如,房企可以大规模地卖“期房”,车企却不能大规模卖“期车”。因此两者没有可比性。换言之,车市不大会出现像房市那样的超级泡沫。
吴文所言在理。然而当前车圈的激烈“内卷”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上述所谓的“三大限制”并非官方的正式宣言,但相关管理部门确实有一些动作,如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日前发布文件,向各大汽车生产厂家提出缩短返利兑现账期、简化返利政策、取消复杂限制条件,此即所谓的“严账期”。据吴文介绍,在此之前,一些车企的账期甚至超过200天,向供应商赊购零部件,随后造车、卖车,等赚到钱后再还账。如此拉长资金利用的“时间差”,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加杠杆”。现在如果真的将账期缩短到60天,很多中小车企恐怕就扛不住了,因为它们“进账”的速度没那么快。
据吴文透露,有些业内人士认为现今的汽车行业由市场经济而非计划经济主导,有关部门大概率不会出台“降杠杆”“控产能”相关政策,但如智驾、车辆安全和质量标准的监管,未来可能会趋严。
然而,汽车业真的是“由市场经济而非计划经济主导”吗?笔者认为,客观而论也许可以说是“半对半”。诚然,现在的新能源车企大部分是民企,但是它们也享受了大量政府补贴、地方优惠政策,这些支持也在相当程度上助推了车企的杠杆水平,如果没有这些政策支持,我们的新能源汽车恐怕难以想象在短短几年内就能如此“突飞猛进”。
前些年吾国经济学界曾就政府的产业政策之利弊有过一场“大辩论”。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找对了路,产业政策的确能加快发展速度,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异军突起显然就是得益于此,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集中力量办大事”,行政力量的扶持和加成,比起完全由市场探索前行,速度自然要快得多。
但是也要看到,产业政策有其另一面,这就是容易使得大家“一哄而上”,最终会导致产能过剩,甚至造成“内卷”。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就面临此种局面,之前的光伏以及更早些时候的钢铁、水泥等行业也曾出现过类似的现象。甚至就连曾经十分火爆、如今式微的房地产,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地方政府产业政策扶持的产物。所谓“过犹不及”,太热了就得泼冷水,以至于继几年前管理部门不得不对房圈划出“三道红线”,现在又有对车圈“三大限制”的传言。而在这“一热一冷”的循环中,难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这大概就是哲言所说的“硬币的两面”。以此来看,如何用好产业政策,取其利而避其弊,未来还需要继续探索。(未名日记7月10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