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值吗?——
笔者提出的这个问题不仅针对伊朗,也抛给以色列和美国。
6月2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悍然命令美军空袭了伊朗的几处核设施,全世界为之震惊。更具戏剧性的是,随后伊朗用导弹报复性地攻击了美军在卡达尔的一处基地,事先还通知了美国;再随后特朗普立即宣布以色列与伊朗已同意停火。这一连串的“剧情”让人看得目不暇接。如今又是几天过去了,以伊停火已然实施,但美国舆论场却为伊朗的核设施是否已被美军炸毁吵得不可开交。盖因有美情报机构分析称其实美军的轰炸只是将伊朗的计划延迟了几个月,特朗普为此大发雷霆,怒斥这是“假新闻”,坚称伊朗的核设施已被他彻底摧毁。
笔者闻之不由哑然。特朗普的这种激烈反应让人不由得想起网络上常见的一句话“我所说的不接受反驳”。其实,伊朗的核设施是否已被摧毁,惟伊朗自己才知道,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深入到地下去核查,太空中的卫星只能拍摄到地面图像。特朗普的“辟谣”明显是为自己“护功”。于是又想起稍早前看到观察者网转载了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接受美媒专访的内容,米教授谈论他对此番以色列与伊朗的军事冲突,以及美国所持态度的看法。笔者曾摘编并转发了他的访谈内容,现在觉得还有些话要说,趁着“热度”还在,补记如下。
一、笔者同意米教授的论断,即此次以色列借“去核”为名对伊朗发动大规模的持续攻击是一个错误。从战术层面来看,以色列显然低估了伊朗的导弹反击能力,虽然把伊朗打得很惨,但以色列本土也遭受近年未有之重创。与伊朗相比,以色列无论国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都要少得多,尽管军事力量比较“强悍”,其战争资源显然难以长久支撑。据央视报道,开战后以色列每天的支出多达6亿美元,长期打下去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才会趁美军轰炸伊朗之势同意停火。而伊朗毕竟损失惨重,在用导弹反攻一处美军基地挽回“面子”后也借此鸣金收兵。
二、从战略层面看,以色列对伊朗设定的“去核化”目标其实并无必要。且不论伊朗是否有权发展自己的核能力,凭以色列一己之力显然无法达成这一目标;退一步看,就算伊朗研制出了核武器,对以色列来说也并非“危在旦夕”,很难相信伊朗会主动对以色列发动核攻击,盖因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以色列早已拥核,伊朗若以核弹攻击以色列,必定会遭到后者的核报复,难不成伊朗想与以色列“同归于尽”?这显然是不可想象的。
三、反过来说,伊朗方面也犯了大错。首先,尽管伊、以两国相互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这两年伊朗一直在暗中支持哈马斯以及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等一众“小兄弟”与以色列进行“代理人战争”,但两国毕竟没有正式开战。然而伊朗却以其驻黎领馆遭到以军轰炸、其亲密盟友哈马斯首领哈尼亚在德黑兰被以方暗杀为由,在去年4月对以色列本土发动了两波大规模的导弹、无人机攻击,此为史上首次,这就等于越过国界与以色列彻底撕破了脸皮。由于当时加沙和黎巴嫩的战事仍比较胶着,以色列对伊朗进行了有限的还击,但两边更加结下了“深仇大恨”。其后伊朗主导的“抵抗弧线”因真主党的受挫和叙利亚的“变天”而被拦腰斩断,以色列趁机对伊朗发动这一波大规模攻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去年4月伊朗那次对以本土攻击的报复。现在不少人抨击以色列侵犯了伊朗的主权,这当然没错,但不要忘记,若论侵犯主权,是伊朗攻击以色列本土在先。老百姓民间打架警察查案时还要问一个“谁先动手”,不知为什么,现在国际上似乎没人在乎这一条。
四、伊朗的错误还在于不顾本国国情、民生和国际环境,执意要发展自己的核能力。按说这是一国的自主权,且发展核能力与研制核武器还并不是一回事。但伊朗想制造核弹的企图却是“路人皆知”。笔者这样说并非出于“偏向”,一个可见的证据是:伊朗这些年建设的核设施达十余处,多深藏于地下,而实际真正用于经济发展的只有一座布什尔核电站,且工期一拖再拖,据说建了半个世纪直到今天也没有完工。如果伊朗的确只是想和平利用核能,怎会如此?尽管伊朗承诺不会制造核武器,但行家们都认为这对伊朗来说不是难事,以其提炼出的浓缩铀之高丰度,短时间内就能轻易将其提升到“武器级”。这对国际社会是一个“大忌”,对美国、以色列这样的敌对国家来说更是“心头大患”,必欲想尽办法除之而后快。最重要的是,如果这些年伊朗没有如此执迷于拥核,从而遭到多国的严厉制裁,其国内经济和国际环境何至于沦落到如此境地?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伊核”,伊朗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值吗?何况伊朗还是核不扩散条约的签署国。
五、这里要谈到笔者与米尔斯海默教授的一点分歧。米教授在上述访谈中表示,如果他是伊朗的国家安全顾问,早就建议伊朗发展核武了,理由是只要拥有了核武,伊朗就将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是美国还是以色列都不敢来惹你,因为核武乃是“终极威慑”。笔者对他的这一看法部分存疑。没错,核武的确是一种“终极威慑”,什么叫“终极威慑”?如米教授所说,就是防止被别国欺负。但是拥核不等于你就是“天下无敌”了。譬如伊朗的“死对头”以色列早就已拥核,这些年两国一直争来斗去,伊朗还曾宣称以色列这个国家不应在地球上存在,大有“灭此朝食”的架势,为何以色列却没有对伊朗动核?说白了就是它不敢。退一步看,就算伊朗有了核武,而对方也已拥核,你若对其动核,必会遭到对方的核报复,结果很可能会是“同归于尽”。试问,有哪个稍具理性的决策者会选择这样的结果呢?说得再难听点,就算你不怕死,可是你的国家、你的人民呢?
六、正因为如此,自二战结束以来迄今的八十年间,没有哪个核国家敢在战争中动用核武,包括美俄这样的核大国,即使它俩与无核国家生战也不敢动核。重要的话再说一遍:如果核武真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好用”,以色列又被普遍认为早已拥核,此次攻打伊朗为何不用来“毕其功于一弹”,而仍在使用常规武器——请问米教授如何解释这个问题?所以,窃以为米教授所说的“终极威慑”,其实可以理解为“与卿同归于尽”。也因此,从过去八十年的实践来看,拥有核武只能保证你的敌人不会把你逼上绝路,这才是“终极威慑”的真正涵义。而且米教授的论断还有一个理论上的隐患:如果每个国家照他说的都应该为了自保而拥有核弹,所谓的“核不扩散”体系必将崩溃。当然笔者不得不承认,若每个国家都拥核,也许就形成了一种全球性的“核恐怖平衡”,然而这个世界会因此而更太平了吗?
七、话说得有点多了,赶紧作一个简单的小结:有一点米教授说得很对,造成今天这种难以收拾的局面,始作俑者不是伊朗,也不是以色列,恰是那位俨然以“国王”自居的美国大统领,正是他在首次问鼎白宫后,一上台就撕毁了其前任好不容易与多个国家一起跟伊朗签订的那份著名的伊核协议,最终才造成如今伊以之间战机凌空、导弹横飞,甚至连美国自己也不得不“亲自下场”。向使当时那位大统领没有那么自以为是而继续遵守这份伊核协议,时局又何至于如此呢?不少人认为此次是以色列将美国“拖下水”,殊不知在某种意义上看,也可以说是特朗普将以色列“拖下水”,或者说美、以跟伊朗一样,都患上了“核弹综合症”(这是笔者杜撰的名词)而陷入迷思,也就是追求所谓的“绝对安全”——“安全”当然应该有,但“绝对”的东西并不存在。
综上所述,笔者斗胆提出上述与主流观点不同的看法:“伊核”其实是个“伪问题”,无论是伊朗自身还是以色列、美国,为此打得不可开交实属不值当。见识浅陋,难免言不及义,有得罪之处,请米教授原谅。(未名日记6月30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