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战魔咒:前任之事后任了?——
僵持已久的俄乌冲突目前有了些新变量,盖因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此问题上的态度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反转”。据新华社引多家外媒报道,特朗普政府日前已恢复向乌克兰运送部分武器,包括炮弹和机动火箭炮导弹。对于本月早些时候美国防部以库存不足为由宣布暂停对乌军援的消息,特朗普竟然表示“我不知道”。有美媒称特朗普当时被五角大楼发布的上述消息“打了个措手不及”,国务卿鲁比奥和乌克兰事务特使凯洛格也都是从媒体上得知此事,此前均不知情。可见美国相关决策的混乱状况。
但特朗普对普京的不满近期已溢于言表,甚至表示将考虑对俄罗斯施加更重的制裁。不过看起来普京对特朗普的不满似乎并不在意,一边对其“口头安抚”,另一边加大对乌克兰的攻击力度,除了继续进行地面进攻,俄方几乎每天都在用大量的无人机及导弹轰炸乌方各地。在此情况下,美国的军援也好制裁也罢,能挡得住普京实现“特别军事行动”之目标的决心吗?笔者觉得有点悬。
普京要将俄乌战争进行到底的决心为何如此“坚定不移”?他要打到什么程度才会“鸣金收兵”?笔者由此想起现代战争史上的几个事例。以下略作回顾,所选事例符合两个要件:一是强国进攻弱国,二是结果以强国主动撤军告终。
简单来说:首先是越战,美军历经多年付出5万多人阵亡的代价,最终从越南仓皇撤出;其次是前苏联的阿富汗战争,打了十年不得不收兵回营;再次是美国的阿富汗战争,打了二十年同样也“兵败如山倒”,塔利班重新夺回了政权;最后是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尽管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但后来沦为不受伊国民众欢迎者而不得不撤离,如今在该国只剩下一处孤零零的军事基地,还时不时遭到当地反美武装的偷袭。
笔者之所以举出这几个事例,是因为注意到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在这几次战争中最后皆不得不“偃旗息鼓”乃至狼狈撤军,且都有一个相似的背景:1961年美军挥师南越直接军事介入,当时的美国总统是肯尼迪,到1973年美军逃离越南,时任总统是尼克松;1979年末苏联发起阿富汗战争,其时最高领导人是勃列日涅夫,到1989年苏军撤离时已是戈尔巴乔夫当政;2024年美国军队撤离阿富汗时同样也是如此,总统从早先的小布什兜转成了拜登;美国的伊拉克战争尽管速战速决,但决定开战的小布什下台后的调查证明,他当时以萨达姆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开战理由纯属子虚乌有,还把英国首相布莱尔也带进了“沟”里。
笔者从这几个事例发现了一种貌似具有规律性的现象:那几位拍板发动战争的领导人,虽然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当时没有一个在其任内止战,皆由后来的领导人下令撤军。为什么?想来道理也很简单:后任者对前事并不负有责任,撤了也就撤了,反正之前的账算不到自己的头上;而凡是拍板对他国发起战争者,都没有在其任内止战撤军,原因不外乎他对开战负有直接的责任。
从这个角度看,也许就能理解普京为何要将俄乌战争进行到底的心理原因了。虽然很多人包括笔者觉得俄罗斯此战打得很不划算,代价太大而收益太小,但正如笔者在开战之初曾经断言,依照俄罗斯的体制和他的个性,对普京来说“开弓已无回头箭”。现在可以补充说一句,皆因他就是开战的决策者,因而无法同时充当休战的决策者。
其实说起来俄乌冲突还是有转圜余地的,毕竟俄罗斯的实力远强过乌克兰,而且已占领了乌方二成以上的领土,此时又正值特朗普再次上任,主动向俄方示好,并提出就地停火的建议,普京本可以“见好就收”,趁势结束这场战争。但不知为何,他却硬是坚持要继续打下去(这可能是商人出身的特朗普难以理解的),给出的理由是要消除产生冲突的“根源”。可是如果不停火,又如何能“消除根源”?也许只能解释为他出于维护自己的“尊严”;然而恰好特朗普也是个极好“面子”的人,前者的坚不妥协终于把后者也给惹毛了,故此他才有上述要继续军援乌克兰的表态。
据环球网引外媒报道,特朗普透露他将于周一(当地时间7月14日,也就是北京时间的明天)就俄罗斯问题发表“重大声明”。很多人估计大概是宣布要加重对俄罗斯的制裁,或者是加大对乌克兰的军援力度。并非巧合的是,几乎就在同时,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马来西亚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会晤,讨论了一个可能推动俄乌停火的新思路。鲁比奥称俄方提出的新方案“全新而不同”,并将立即向特朗普汇报。也许俄方此时释放这一信息,意在避免与特朗普彻底“撕破脸”。毕竟如果美国真的立场“反转”,战事就未知“伊于胡底”了;而普京离其执政期结束还早着呢,据分析他可能一直掌权到2036年,依照笔者所给出的上述“魔咒”来推测,若乌克兰能顶得住,而普京的身体又能保持健康,这场战争还要再打十年也未可知。
不管怎样,笔者还是希望能打破上面提到的“前任之事后任了”的魔咒,尽早结束这场惨烈的战争。用吾国的两句俗话来说:岂不闻“退后一步天地宽”,何必非要“一条道走到黑”呢?战争可不是电竞游戏,是要死伤无数的,对牺牲者而言,他们已永远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未名日记7月14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