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正视城乡住房大量的“资源错配”——

吾国一季度经济特别是头两个月的表现堪称“开门红”,唯独房地产业仍在“拖后腿”。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房价持续下跌,房价下跌的城市数量仍在历史高位,商品房销售规模也仍在持续萎缩。

对此,《经济日报》日前发表《房地产市场仍有发展空间》的文章,为房市前景“唱响光明曲”。文章认为,尽管一季度房市的一些相关指标下降,但这其中有去年基数高的因素影响;实际上今年3月的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比去年6月以后各月都要多,绝对数量并不低,为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有关部门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相关数据表明这些政策措施正在显现积极效果。文章还指出,每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是有起有落的,房地产行业历经多年高速扩张,按照产业成长周期,进入现阶段的调整是正常的;当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还在推进,2023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不到50%,仍有1.8亿外出农民工在城市中没有完全市民化,他们中的购房比例不高,且现有存量住房中,90平方米以下中小户型住房仍占绝大多数。因此从长远看,我国房地产市场仍然具有持续健康发展的条件。

文章的这些表述笔者似曾相识,恍然记起这是国家统计局盛副局长在不久前的发布会说过的。其中关于吾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不到50%的数据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按照世界各国城镇化的基本经验,城市人口占比至少要达到70%以上。由此看来吾国的房地产业的确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不过也要看到,现今城市户籍人口与包括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内的常住人口之间的数量差别已经存在多年。这种差别对吾国的房地产业造成了很大影响。笔者不由得想起近日在一次乘坐高铁跨经数省的长途旅行中,观察到车窗外的一种景象:在一些城市的周边,有大批新建的高层住宅楼,看上去基本上是空置的,似乎没什么人入住;另一方面,在城市之外的农村,有更多的农民住宅在眼前涌现,这些农宅一栋挨着一栋,一般都有四五层,盖得都是像模像样,有的堪称“别墅”。笔者心想,这些农宅里有多少户主已经进城打工了呢?如果按2亿农民工及其家属的数量计算,其中有一大部分农宅基本上已经“人去楼空”,或者是仅有一些老人和孩子在“留守”,加上这些农宅都盖得比较大,看上去每栋都有几百平方米,因此它们的使用率想必是很低的;而那些进城的农民工及其家属,他们在城市里又居住在哪里呢?……

笔者的意思是:如果前述城市周边那些大批新建的小高楼能让进城的农民工们居住,它们就不会空置了,而且也为不景气的房市增加了大量的需求,如此岂非一举两得?……可是又想到:即便这样的“好事成真”,就算降低房价让农民工们能够买得起(总不能向他们“无偿奉送”吧,否则房地产商们全都得破产),他们在乡下那些更加海量的“别墅”又该怎么办?是卖掉(卖给谁)还是拆掉(这也太可惜了,而且总不能“无偿拆迁”吧,否则农民们的财富和心血岂非将付诸东流?)……

老实说,以上只是笔者在旅行途中“一晃而过”所产生的粗糙的感性认知,但是仔细想来,城乡各有巨量的房子空置还真是个大问题。如何纠正这种巨大的“资源错配”涉及到不少层面的改革,比如怎样让进城的农民在城市买得起房,他们的小孩能上得起学,家里人能看得起病;怎样让他们在农村置下的住宅和院子能够上市交易,以换取“资产性收入”作为移居城市后的“第一桶金”……

  所以,光是举出城镇户籍人口等一些数据证明吾国房地产还大有发展潜力是不够的,关键还是要想办法解决上述这些现实的问题。(未名日记5月4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85篇文章 23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