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不了,何如撤军——
不论其它,当今世界正在进行中的两场战争似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似强大的一方虽占有优势,但却迟迟实现不了自己的作战目标:前有俄罗斯,跟乌克兰打了两年多,至今仍在鏖战中;后有以色列,七个多月打下来,其所声称的两大目标即“消灭哈马斯”和“解救人质”仍悬在空中,哈马斯武装尽管被打得“七零八落”,但并没有放弃抵抗,不仅在正面战场经常偷袭以军,还时不时地向以色列境内继续发射火箭弹。
显然,俄罗斯与以色列这两大“豪强”都低估了对手。比较起来,俄罗斯毕竟国力、军备与兵员比较充裕,去年挫败了乌克兰的反攻,近期又大举“反反攻”;而以色列遇到的麻烦显然更大,不仅因造成加沙民众死伤惨重的人道主义灾难而遭到国际社会的同声谴责,亦未能解救大部分人质,遑论“消灭”哈马斯。
据观察者网报道,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日前发表了拜登政府迄今为止对以色列“最强烈的公开批评”。他说,以色列的战术意味着“可怕的无辜平民生命损失”,但又未能使哈马斯领导人和武装分子变得中立(?也许是翻译有误),并可能导致当地发生持久性的叛乱。布林肯不无担忧地指出,当前哈马斯在加沙部分地区“死灰复燃”,而以军在拉法采取的“严厉行动”,可能会让以色列“在一场持久的战乱中承担责任”。他甚至认为以军应该“撤出加沙”,同时也表示在等待看到以色列就加沙战后安全和治理提出可信的计划。——笔者看到这里不由心想:既然撤出加沙,还谈什么“战后治理”,难道这不应该是巴勒斯坦人自己的事吗?
而就在布林肯发表这番言论的同一天,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和以色列国家安全顾问通电话时,虽然重申了“美国对以色列安全和在加沙击败哈马斯的坚定承诺”,但亦承认无法解决“我们双方都想解决的问题”,即确保哈马斯不会再次控制加沙。他强调,美国一直在和以色列讨论一种能够让加沙获得持久安全稳定的方法,而以色列的战争行为有可能让这个国家“在许多哈马斯武装人员离开的情况下继承战乱”,或者出现一个混乱、无政府状态的“真空”,(最终)还是会被哈马斯重新填补。
布林肯与沙利文堪称总统拜登的“左膀右臂”,他俩同时发表上述言论,看来美国政府对以色列能否实现“消灭哈马斯”的目标越来越持怀疑态度。问题还在于,就算以色列冒天下之大不韪强行攻打并拿下了拉法,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哈马斯吗?笔者对此表示怀疑。过往的历史证明,巴勒斯坦抵抗组织的战斗力和生命力十分顽强,在加沙地带也深得民众拥护,而以色列虽然号称“中东第一强国”,但其人口不到千万,国力和军力毕竟是有限的,很难承受长期占领加沙的巨大代价。要知道,早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就曾占领过包括加沙地带在内的所有巴勒斯坦地区,但在国际压力和巴勒斯坦人的反抗下,终于还是不得不从2005年开始从加沙全部撤军。——难道以色列想重演这样的历史吗?
笔者之前曾有文指出,本轮巴以冲突中,以色列“解救人质”与“消灭哈马斯”两个目标在逻辑上是相互矛盾的,常言道“投鼠忌器”,人质在哈马斯的手里,你怎么“消灭”它?说难听点,就算以军使尽全力灭掉哈马斯,结果也许只能是让人质与其“同归于尽”,果如此以政府又如何向国内的民意交代?现在看来,若坚持不肯停火,以色列的这两个目标恐怕一个都难以实现。
没错,笔者的意思是,为今之计,以色列应该“舍二求一”,即把解救人质置于最优先位置,放弃“消灭哈马斯”的目标。即便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也只应限于防止哈马斯再次发动类似去年10月7日那样的大规模袭击。巴以冲突由来已久,你怎么能指望此番能“毕其功于一役”?或许正是看到以色列的能力有限和进退两难,哈马斯才在停火谈判中坚持要求以色列从加沙全面撤军才肯释放全部人质。而以色列不妨“顺坡下驴”——反正早晚要从加沙撤军,迟撤不如早撤。
应该说,如果这样“人质换撤军”,内塔尼亚胡政府或将颜面尽失,很可能会就此下台也未可知。但是,一来谁让你开始就错估了自己和对方的能力,将战争目标定得太高;二来若说“报复”,这七个月来你们打死了那么多巴勒斯坦人,数十倍于以方在遭到“10·7”袭击时的遇难人数,难道“报复”得还不够吗?三来,作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内塔尼亚胡应该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荣辱得失放在首位。
据央视最新报道,美国总统拜登于5月13日表示:“如果哈马斯释放扣押人员,明天就会实现停火。”他说,“这取决于哈马斯,如果他们想这么做,(冲突)可以明天结束,停火将于明天开始。”虽然拜登没有说以色列是否也这么认为,也没有说是“临时停火”还是“长期停火”,但听话听音,听起来他也急于要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因为再打下去不仅于以色列不利,也于美国包括拜登自己的选情不利。
但是拜登说错了的是:这并非取决于哈马斯,而是取决于以色列。惟看内塔尼亚胡是否还要一条道走到黑,“知其不可而为之”了。(未名日记5月14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