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产能过剩:“老毛病”何以挥之不去——

财新网报道: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肯定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指出了现实困难,包括“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等。北大国发院经济学教授卢锋表示,产能过剩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以及供给侧改革的十余年时间里,产能过剩间歇性出现。

对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成因,卢锋认为首先与疫情冲击有关,疫情期间发达国家供给能力受到冲击导致供不应求,引发剧烈的通货膨胀,相比之下中国对供给能力的保护更优。第二,中国近年制造业升级和产能扩张较快,而国内需求增长整体偏弱,“供强需弱”格局不利于充分吸收国内产能。这表现为贸易顺差快速增长。

此外,卢锋认为近年来主要国家都出于安全考虑,通过产业政策去刺激、提振某些行业的投资,在本土形成新的产能,这是国际经济体系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如2023年底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发起反补贴调查。卢锋提醒,目前的产能过剩对国际经贸环境和关系的要求可能要显著大于以前,出口大量增加需要国外的善意,特别需要国际合作。

卢教授的分析自然在理。但是笔者觉得,对于吾国过去几十年反复出现的产能过剩现象,除了外部因素,还需从吾国体制的内部来寻找原因。简言之,产能过剩之所以成为一个“老问题”,从好的方面来看,证明吾国的制造能力很强,除了领先世界的基建水平和机电、设备等一些传统产品,当前的新能源汽车、船舶等产品亦已据全球出口第一位置也足资证明,大凡只要外部需求上升,吾国的供给肯定跟得上,并带动国内的经济增长。但是,国内需求偏弱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本,还是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奉行的是“投资保增长”的方略,而巨量的投资却未必能同步带动国内消费的增长。故此每当外需出现下降,就会造成供给方面的产能过剩。

多年以前,就有经济学家如吴敬琏先生曾指出吾国应该转变增长方式,不能过于依赖“外向型”,要更多地扩大内需,使之达成内外供需的均衡;否则若遇国际贸易有“风吹草动”,就很容易受到影响。然而至今产能过剩的现象仍时有出现。

谁都知道,要改掉这个“老毛病”,唯一的办法就是扩大内需,政府对此也一再呼吁并出台刺激政策。然而为何效果不佳?说到底,还是在于国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偏低。有专家说得好,其实消费并不需要刻意去“刺激”,大凡手里的“余粮”充足,谁不想多花些钱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所以要想真正扩大内需——注意,这里说的“内需”,主要是指百姓的消费,而不仅指政府在基建等大项目上的投资——就必须通过结构性改革增加百姓的收入。不然的话,吾国的制造能力再强,在很大程度上也只能依赖于外部需求。特别是当下国际环境风云变幻,一些西方国家以“安全”为由对吾国的出口纷纷采取“保护主义”政策,致使吾国强大的制造能力有时遭逢“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境况,产能过剩的现象一再重演,对吾国的高质量发展形成掣肘。

“老问题”反复出现,说明没有及时采取有效应对的“新办法”。至于为何会如此,那就需要深究体制中的“病灶”了。(未名日记4月3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71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