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房市“超调”?如何“回调”?——

今年一季度,吾国经济可谓“开门红”,特别是前两个月包括出口、工业生产、规上企业利润等均有明显的上升,尽管3月份的有关数据出现回落,但全季的GDP增速仍达5.3%,超出市场和经济学家们的预期。比较而言,唯独房地产业却依然处于困境,房价和销售额均处于下降通道,房企的促销活动也难改人们的观望情绪。房地产能否企稳,成为吾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增长最大的“悬念”所在。

据财新网报道,太盟投资集团(PAG)执行董事长单伟建日前撰文认为,自2023年以来,中央和地方都出台了不少救楼市的政策和措施,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需求不足这一主要矛盾。为摆脱房市困境,他建议应该考虑立即全面松绑,恢复市场自我调节的功能,从而避免因供需两端都过度修正而导致长期的复苏乏力。单先生以香港特区房市作为参照,指2023年香港房市也曾陷入低迷,极度滞销;至今年2月底,港府全面取消各类额外的交易税,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交易量强烈反弹,一扫房市阴霾。

的确,香港全面取消抑制楼市买方的“辣招”所取得的政策效果人皆可见,不过笔者觉得香港毕竟是个“小地方”,房产在当地属于稀缺资源,市场比较容易随政策的改变而改变;但内地房市之广大非其可比拟,这就好比小国新加坡的一些做法也难以照搬到我们这样的大国。

笔者这样说当然不是反对内地也全面取消限购,恰恰相反,早在去年笔者就曾提出这样的主张。但当前内地房市低迷的症结恐怕还不完全在于政策的限制,实际上过去一年多下来限购政策在大部分城市已全部取消,即便是剩下几个一线城市也已大幅松绑,离全面取消只有“一步之遥”,为何房市的销售仍然萎靡不振?

单先生称这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需求不足这一主要矛盾”。

他在文中写到:“中国人的强大购买力在过去两年惠及全球大都会的楼市,在东京、伦敦、纽约、洛杉矶等城市,中国人都是最大的外国房产买家,而国人唯独在自己的国家不能随处买房,结果肥水流入外人田。中国市场广大,有能力购房的人为何不能在各地拥有房产呢?”因而他强调,应该把以长期持有为目的的购房行为与短期的“炒作”区别开来,采用国际上更行之有效的做法,即以额外的税收来提高短期交易的成本,从而使投机行为得不偿失。

对此笔者完全赞同。笔者一直认为用行政性的措施限制人们购房是个“笨办法”,搞不懂管理部门为何不用市场化的税收措施来调节,即房子买得越多、面积越大,税收就越高。当然现在说这个已经是“过去时”了——房市如此低迷,现如今还有谁在“炒房”?

必须承认,“炒房”现象在吾国房市的确曾一度十分火爆,在很大程度上哄抬了房价,但这毕竟是少数人的行为,对大多数人来说,除了“刚需”以外,之所以有积极性买房,与其说是“炒房”不如说是在“囤房”。道理很简单:过去的二十年里,房子几乎是百姓资产“保值增值”最有效的方式,因为房价一直在涨,只要买到手,就注定是赚了,至少肯定不会亏。这就是为什么那时的不少新建小区入住率很低,但是房子基本上已经售罄。

然而今时完全不同往日,自去年开始,房价一路下跌,房子不再受人们的追捧,销售量每况愈下,房地产业从之前吾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柱”,沦落成为最大的拖累。与此同时,不少房企由于之前的摊子铺得太大而“收”不回来,欠下的巨额贷款无法按时偿还,有的已经资不抵债而处于破产边缘。虽然各级政府尽全力帮助它们“化债”,还将其中一部分质地较好的房企纳入“白名单”,着令银行给予贷款支持以“保交楼”,然而这主要是在供给端做文章,而当前最大的问题在于需求端。正如笔者先前指出的:“保交楼”或许并不难,难在后面如何“保销售”,即怎样让消费者愿意掏出钱来买房子。

有意思的是,单先生虽然认为应该为房市“松绑”,但他同时又认为其实吾国房市并不存在严重的供过于求,称十分有必要纠正市场中流传的“楼市供应严重过剩”的错误看法。他提到去年有一篇题为《现有住房14亿人都住不完!》的文章,影响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楼市和中国经济的看法。单先生引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指出,过去三十年中国商品房建筑面积(不包括自建房)总和为144亿平方米,而按照2020年中国人均居住面积41.76平方米的标准,需要585亿平米才能容纳14亿人口。他并进一步引用经济学家高善文的一份研究报告,指近期以来对房地产市场存在严重的“超调”也就是调整过度,实际上并不存在严重的过剩。

笔者看到这里若有所思。诚然,所谓的“过剩”、“供过于求”,是相对而言的。打一个也许有点极端的比方:人人都喜欢住大房子,假设让吾国国民现有的人均居住面积再提高10平米、20平米,相信现有的房产库存会被“一扫而空”。但现实却是人们已经不大愿意出手买房了,这未必是他们对自己的居住条件已经很满意,而是看到早先那种随便买房都能赚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眼面前房价在不断下跌,唯恐现在买房会“砸”在手里——这种“集体有意识”的行为才是当前房市最大的障碍所在。对此,经济学家们试图用数据来劝告市场不要这样“超调”怕是起不到作用的,关键在于要让消费者看到房价止跌回升,那时他们不用专家“鼓励”自然也会出手。

所以,房价的跌势才是房市低迷的“要害”。亦如单先生所指出的,对新房售价的“限跌令”其实也是房市稳定的障碍,盖因人为地要求售价高于市值,导致有价无市,犹如掩耳盗铃,起不到实际作用,而且还延长了痛苦。他认为长痛不如短痛,应该取消限跌令,允许降价促销,加速清除库存,才能尽快扭转楼市,重启稳步升值的希望。不过笔者觉得管理层之所以没有这样“放开”,也许是顾忌到房市是否也跟股市一样,人们会“买涨不买跌”,放开限价可能会导致房价的“断崖式下滑”,从而引发系统性危机。这样的顾忌不能说其来无自,但是用行政手段限制房价的下调,恐怕也不是长久之计。

又见在国家统计局日前召开的发布会上,负责人说,我国的房地产是有人口支撑的,因为按户籍人口统计的城镇化率还不到50%,约有1.8-1.9亿人的农民工尚未实现完全的“市民化”,他们在城市购房的比例还不到三分之一。这样说当然也有道理,然而要想让进城农民工成为购房的“生力军”,就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社保制度和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否则即使房价下调了,他们也未必买得起城里的房子。另一个问题是这些改革的推进和见效需要时间,对眼下的房市来说,恐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当然,从长远看,该做的事还是要做,而且要尽早做。

  至于用什么办法才能扭转房价的跌势,笔者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如题所示,现今的房价和房市也许是“超调”了,但这毕竟是市场趋势,市场有时也会非理性,然而仅凭专家的呼吁也是难让市场回归理性而“回调”的,前提还是要等到房价止跌趋于平稳,如此维持一段时间后,购房者才会试探性地逐步进场,房市才会慢慢地复苏。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如何,吾国的房市也好,房价也罢,都回不到从前那种火爆状态了,因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起作用——吾国的人口总量已经开始减少。(未名日记4月24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75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