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日本慢性通缩的所谓“舒适感”——

被称为“日本物价研究第一人”的经济学家渡边努,近日在北京与媒体的访谈中表达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过去十年,日本央行实施包括负利率在内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并没有将日本从三十年的慢性通缩中拉出来,最终是靠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外部因素,才从慢性通缩中走出。

由于吾国这两年也有“缩”的迹象,不少人还拿当年的日本做比较,因此笔者饶有兴趣地阅读了财新记者对渡边努的这篇采访内容,其中渡边努提到的有些细节颇有意思,笔者摘编如下并附自己的按语:

* 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的物价进入长时期停滞的状态,数据显示日本的商品、服务和工资价格过去三十年几乎不动。渡边努解释称这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进入了一种奇特的平衡:即企业保持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的生活成本保持不变,工会也不要求涨工资。此种平衡持续了四分之一世纪之久,并且是日本独有。渡边努说,这种慢性通缩的状态对企业和消费者来说都非常舒适,但是日本与其他经济体比如美国的差距却在不断加大。直到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改变了全球消费者和企业的预期。

【未名记按:“非常舒适”的说法听起来有点怪怪的,无论是企业还是民众,谁不想自己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呢?也许如渡边努所说,此种心态是“日本独有”。笔者猜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日本在慢性通缩前已是一个发达国家,但是我们若也陷入同样的状态恐怕“舒适”不起来,盖因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只有它的几分之一。再者,这种停滞不前的“舒适感”有点像是“温水煮青蛙”,或者用吾国的一个当代俚语来说叫“躺平”。如此“舒适”之后,日本发现相比其他国家,自己的发展却落后了,比如日本当年的人均GDP曾一度追上美国,现在大概只及美国的一半左右。所以这样的“舒适感”对我们来说是要不得的。】

* 与欧美国家不同的是,日本并没有同步出现通胀。渡边努分析称,这是因为日本长期以来的慢性通缩,使得日本消费者的通胀预期显著低于欧美消费者。但他研究发现,到了2022年春天,日本消费者终于出现了通胀预期,开始能容忍涨价,这在过去三十年是不可思议的。以往日本消费者一旦发现一家商店涨价,立刻会换一家商店。因为他们坚信另一家商店的价格会保持不变,现在他们即使发现价格上涨也不会去别家商店了。

【未名记按:与其说日本消费者开始能“容忍通胀”,不如说是出于无奈,因为现在你发现某家商店涨价,换一家也是如此,总不能大家都拒绝消费吧。这就是所谓的“预期”。由此可见长期不涨价未必是好事,开始涨价了也未必是坏事。当然涨价太过肯定是坏事,惟“适度通胀”才有助于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是涨价的同时人们的收入也得“水涨船高”。】

* 此时,日本企业能够将成本传导到价格上,员工也开始要求涨工资。目前这种企业提价-员工涨工资-企业再提价的新循环在日本已经持续了两年,但日本还不能确定自己走出了通缩。渡边努解释称,虽然过去两年的“春斗”中大公司涨工资情况较好,但是小企业的工资涨幅并不高。还有一些没有签订合同的正式员工,他们涨工资的情况也不太理想。日本政府和央行希望每个人都能涨工资,“我们仍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

【未名记按:可见企业员工涨工资是走出通缩的必要条件,若是普遍处于减薪、减员的状态是难以摆脱通缩的。问题在于企业有钱赚了才有可能涨工资。以当前吾国处于“冷热”两端的行业为例,房地产就不必说了,企业自己能否“活得下来”都有悬念,不裁员只减薪就算是好的;而另一个“大火”的新能源汽车,笔者近日看到刚刚推出新车的小米集团CEO雷军在网络直播中透露了一个行业“秘密”,他说目前还没有听过有纯电轿车是挣钱的,离谱的甚至一辆要亏损十几万,因此他奉劝消费者“在巨额亏损的行业里大家不要谈性价比”,意思是趁着现在车价賊便宜赶紧掏腰包吧,笔者在“未名一句评”中戏称“原来你们争相挤进这个‘巨额亏损’的行业不是为赚钱而是为消费者做‘奉献’”。当然可以理解这样“吐血卖车”是为了抢占市场,可是后面怎么办?如果企业都这样“只赚吆喝不赚钱”,又拿什么给员工涨工资,推而论之又如何能摆脱“通缩”呢?】

* 渡边努还表示,由于日本的老年人依靠领取养老金生活,他们更希望维持过去工资和物价都不涨的旧循环。但是现在日本老年人数量多且比年轻人更愿意投票,因此他们的声音在政治舞台上更大。未来一两年日本可能将举行国会选举,届时老年人的呼吁可能会让政府改变政策,从而有可能使日本再回到过去的旧循环。他因此向日本政府建议在未来几年应增加养老金,提高老年人对物价新循环的接受度。

【未名记按:这就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政治了。上述现象恐怕也属于“日本特色”,尽管吾国社会也已出现明显的“老龄化”,但这方面的国情与日本还是有很大区别。不过他们增加养老金的想法还是可以借鉴的,困难在于我们的财政没有那么多“余粮”,也许真的可以考虑“量化宽松”?】

* 渡边努表示,日本慢性通缩的成本非常大,不仅是商品的平均价格保持不变,具体到每个商品其价格都被冻结。一旦慢性通缩在社会中根植下来,改变物价不变的预期就很困难。由于价格不能充分调整,价格机制因此不能发挥作用。他引用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1999年6月在美国国会的证词称,慢性通缩会迫使“每家公司都不得不集中精力降低成本。”

  【未名记按:这大概就是另一位日本经济学家辜朝明所称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即企业和居民都迫于压力努力还债,无心去增加投资,从而加剧了“缩”的程度,延长了“缩”的时间。所以辜氏主张唯有政府举债投资才能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但以渡边努之见这并非走出通缩的良方,他指事实上过去这些年日本一直在实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难以奏效。至于吾国是否也能像其所说的那样依靠外部因素的变化而由“缩”转“胀”,那就要看接下来的实践了。无论如何,我们绝不能追求日本当年的那种所谓的“舒适感”,事实上也“享受”不起。】(未名日记4月22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74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