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人质在手,哈马斯无惧以色列开战?——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世界非但没有变得“岁月静好”,反而更加躁郁狂暴。远者不论,那边厢俄乌战争根本停不下来,这边厢巴以之间又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武装冲突。10月7日,正值“赎罪日战争”50周年之际,以色列遭到数十年来最致命的袭击:凌晨时分,巴勒斯坦的哈马斯组织从加沙地带向以色列境内一口气发射了数千枚火箭弹;更有甚者,哈马斯的“死士”们还从海陆空三个方向突破以军的隔离防线进入到以色列城市,用“牛弹琴”的描述来说是“逢人便杀”,据报道造成以方数百人死亡,千余人受伤。而以军随即对加沙地区发动猛烈空袭进行报复,同样也造成巴方几乎同等数量的伤亡。其状之惨烈甚至超过正在进行中的俄乌战争。

具体情况媒体多有报道。以巴的矛盾和冲突由来已久,堪称是世界上最著名、最难解开的历史和现实恩怨。但是,鉴于此次冲突的规模之大、死伤人数之多,全世界都在担心战事的进一步升级。尤其是作为强势一方的以色列,几十年来没有吃过这样的“大亏”,虽然双方的伤亡人数近乎“对等”,但对一向在冲突中占据上风的以色列来说不啻“奇耻大辱”,有分析认为对其社会和民心的冲击之强烈堪比美国当年的“9·11”乃至更远的“珍珠港”事件。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已宣布全国进入“战争状态”,誓言要动用全部军事力量消灭哈马斯,预示着以军接下来将实施更为猛烈的报复,有可能重新挥师进入并控制加沙地带。果如此,说一场新的“中东战争”将会由此引发似乎也并非虚妄之辞。

不过笔者注意到一个重要的细节,这就是此次突袭过程中,哈马斯武装不仅造成以方的重大伤亡,而且据称还抓捕了数十名以色列官兵和平民。哈马斯下属的“卡桑旅”发表声明说,以方的这些被俘人员已被安置在“安全地点”,可用以交换所有被以色列拘留的巴勒斯坦人。

没错,这些被俘的以色列人已经成为哈马斯的“人质”,也成为后者手里的一张“盾牌”。以色列会不会顾忌几十名人质的性命,而惮于对巴方发动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笔者认为这是有可能的。盖因以色列就本来人口不多,故此更加“惜命”。而哈马斯虽远不如以军强大,但过去的几十年的抗争已证明了他们的“宁死不屈”,常言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此次对以色列发起如此大规模的攻击,当然是事先经周密策划并已准备好迎接以方的报复,何况手里还有对方几十名的人质。在这种情形下,所谓投鼠忌器,物极必反(返),也许会不得不迫使以色列对尽遣地面部队攻入加沙有所顾忌并在风暴过后寻求和谈止战?

不仅如此,笔者看到西北大学副教授王晋在澎湃新闻撰文认为,此次冲突有可能如50年前第四次中东战争那样,推动以色列国内舆论的反思。王先生回忆自己多年前参加以色列国家安全研究所年会时,有以方专家曾表示,以色列固然很强大,但是从哲学上讲,没有任何一方会“永远强大”,也没有一方能确保自己的“绝对安全”,言外之意是巴以冲突最终还是要通过和谈来解决。王先生据此认为,这次巴以冲突很可能促使以色列社会重新反思在巴以问题上的高压政策,从而给巴以和平带来新的契机。

会不会这样呢?笔者从内心里希望如此,尽管同时也觉得转圜不会很快到来。以色列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长期以来自诩为“安全先生”,然而过去几十年的事实证明,一味地采取强硬政策并不能给以方带来真正的安全,以色列民众想必也不愿意永远生活在一种“枕戈待旦”的险恶环境中,何况以色列周边都是与巴勒斯坦同文同宗的阿拉伯国家,他们中的大多数即使没有表态支持哈马斯的此次袭击,但同情巴勒斯坦的态度是不会改变的。

人们常说:要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笔者惟愿巴以冲突在此次达到“尖峰时刻”后能够窥见隧道尽头的和平曙光。(未名日记10月9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169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