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对存款利率调整的几点疑虑。——

据报道,上周末一则“大额存单突遭抢购”的消息上了热搜,“导火索”是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6月1日的工作会议商定,银行存款利率的报价,由原先的基准利率上浮一定百分比,改为基准利率+上浮点数。

初看这只是银行对存款利率计算方式的一种技术性调整,何以坊间会有如此反应呢?还是直接来看调整后的结果吧:各家银行的各种存款利率随之发生了变化,虽说短期存款利率有所上升,但长期存款利率普遍下降,其中四大行降幅更大。如建行的5年期存款最高年利率从之前的3.85%下调至2.75%,工行的5年期存款年利率从3.85%下调为3.25%。据此有人称此次调整实为“变相降息”,也有分析师称调整是“利率市场化”大势所趋,指其可推动实际贷款利率下降,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界面新闻)

笔者浏览了相关报道,有几个问题心存疑虑,简述如下:

其一,存款利率的决定权过去是在央行,这几年改由“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来确定,这被认为是利率市场化的一项改革措施。但据介绍,该“自律机制”由15家金融机构组成,全部是国有控股的大中银行。对此笔者有些不解:且不论这些国控银行对存款利率是否有真正的自主权,由15家大银行开会决定市场利率,这算不算是一种垄断定价行为?以笔者所知,反不正当竞争的相关法律是禁止此类“行业串通”行为的。

其二,为救助新冠疫情对经济和民生造成的冲击,各国争相实行最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遂使当前全球流动性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很多经济学家预料通胀必会随之而来。在这种背景下,吾国的长期存款利率反而有所下调,不管给出的理由是什么,对广大储户来说,实际效果已等同于“降息”。但其中的道理让笔者有点想不明白。盖因一般而言,通胀上升时应该加息,反之才应降息。如美国5月的物价指数已升至5%,美联储正在考虑是否加息。吾国的5月CPI虽然只有1.3%(这其中近期猪肉价格近乎诡异的狂跌起到了很大的“压制”作用,笔者另文再议),但同期的PPI(工业品出厂价格)已高达9.0%,按照市场规律,PPI早晚会传导到CPI。此时“自律机制”对长期存款反而做出“降息”之举,却是为何?难道该机制断定吾国未来将要面临的是通缩而不是通胀?又或者断定当前吾国的工业品出厂价格大幅上涨不会影响未来的消费物价?

其三,上引有分析师称此次利率计价方式调整“可推动实际贷款利率下降,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这种说法也让笔者有些懵圈,似乎是指存款利率下调后,银行将有“余力”下调面向实体经济的贷款利率以表支持。就算是这样,在笔者看来,真正作出“让利”的明明是百姓的储蓄而并非银行,对银行来说,即便此后下调了贷款利率,也是先得利而后让利,顶多属于“扯平”而已。分析师的“金融系统让利”之说,是不是搞错了主语?

此外,笔者还见有分析师称此次调整“改革的意义大于调息的意义”,指“改革是主要目的,调息是小部分存款为满足新机制带来的附加影响,存款定价机制变化并不等于降息。”可是笔者之前看到的资料说,当前银行做短期存款的大多为企事业和行政单位,盖因它们的资金经常需要动用;而做长期存款的大部分是普通储户,盖因银行存款利率虽然不高,但储户是将其作为“最保险的投资”。实际上这些年来的银行存款利率已经跑不赢物价,如今却还要再作下调。这让笔者怀念起上世纪90年代头几年通胀乍起,当时的吾国政府和央行曾经推出一项政策,叫做“保值储蓄”,笔者记得长期存款利率一度曾经到过8%。

只是这样的事情,恐怕很难再有了。(未名日记6月23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49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