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从“算法放贷”到“AI判案”?——

数字化浪潮正在扑面而来,金融领域的“数字化创新”也方兴未艾,同时给银行和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现在出现的由AI(人工智能)驱动的“算法放贷”,会给现有金融体系带来怎样的影响?据财新网报道,在日前举行的国际清算银行(BIS)创新峰会上,欧美一些国家的央行行长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会上称,“在很多情况下,算法会以带有歧视性的方法行事,对某些人群形成不利。”看上去他似乎不怎么感冒“算法放贷”。然而此前他在3月中旬的一次演讲中曾表示,新冠疫情之下人们需要更好的银行信贷服务,低收入人群需要更多的帮助,数字化可以在这些问题上发挥作用。当然,央行行长们的语言表达一向偏好“模棱两可”,尤以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最具代表性,鲍威尔只不过是继承了这一“传统”。

而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在会上表示,“算法放贷”需要防范的情况还包括:过于依赖第三方技术提供者,可能带来宏观审慎层面的羊群效应和过度相关性风险。不过,“算法放贷”在他看来也带来一些好处,即让以往无法获得信贷的人群可获得信贷,允许更好的风险共担。

看上去上述两位“洋行长”的说法似乎有些矛盾。笔者认为,总的来看“算法放贷”有利有弊。对银行来说,最大的好处是它能大幅降低人工审核的成本,从而提高银行的效率。而对申请贷款者来说,“算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取代传统的信贷条件,从而使一些缺乏抵押物者也能获得贷款,而这些申请人往往不属于富裕阶层。

那么,鲍威尔为何又说要警惕“算法放贷”有可能会歧视一些特定人群呢?笔者猜度,他的意思大概指AI毕竟是机器,只会靠冷冰冰的数据作出判断,不像人类会“随机应变”,这样就有可能把本来应该给予贷款的项目和人群拒之门外。

但在笔者看来,“算法放贷”最大的弊端恐怕还是它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众所周知的一个最新案例就是吾国的蚂蚁金服在上市前夕被叫停,撇开政治因素不论,最主要的原因或许就在于它是“算法放贷”的先行者之一。有数据表明蚂蚁金服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杠杆率很高,一旦某个环节出事,就有可能会形成连锁反应,对金融体系形成冲击。

对银行来说,“算法放贷”是否可行,最终还是要看实践能否给它创造更多的利润。而对监管层来说,防范和减少金融风险是其“第一要务”。那么,如果数字化的确是未来金融的大势所趋,监管工作是否也应该开始“数字化创新”呢?否则,若继续沿用传统的监管方式,恐怕会与市场的发展和需求“对不上茬”。从这个角度看,那位马先生当时在外滩金融峰会上所做的“惊世骇俗”的演讲,似也不能全盘否定。笔者之所以即时在微博中指其“说大了”,主要还是批评他的“不懂政治”。

如今“算法”似乎已无处不在,自动驾驶等新事物的出现自不待言,连银行放贷也在开始尝试使用。发展下去,未来是否还会“蔓延”到其它原先人们没想到的领域呢?比如,将来的法院会不会出现“AI判案”?倘如此笔者最先想到的好处就是可以减少冤案、错案,甚至还可能减少“司法腐败”。如据报道,随着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在全国推开,仅十余天里北京法院系统就有三名官员被宣布落马。若让“铁面无私”的AI来判案,至少它不会腐败,寻租者也就“无孔可钻”了。不过这只是笔者的一种想象而已。(未名日记4月9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9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