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若无“包容”,何来“团结”?——

1月20日,拜登正式接任美国总统,并循例发表就职演讲。笔者在财新网上浏览了署名“世界说”的博客所刊登的该演讲中文翻译稿,注意到其中的关键词是“团结”,其演讲的题目就是《国家必须团结,历经考验让美国更强大》,演讲中几十次提到了“团结”。

不错,无论是应对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还是弥合当前可能是美国史上最严重的各种“撕裂”,美国人的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团结。正如吾国一首著名革命歌曲的歌词所说,“团结就是力量”。

但是请恕直言,在当前其国内族群、民意都极度“撕裂”的情况下,美国人能否做到拜登所呼吁的那种“团结”,笔者还是颇有些怀疑的。吾国古语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现在的这种“撕裂”也是长期以来各种因素综合形成的,它难道会因拜登的上台而在一夜之间消弭吗?何况,拜登毕竟不是曼德拉。

实际上,由于美国的历史、制度和文化,这种“撕裂”现象一直存在,只不过于今为甚,而且今后也不可能完全消失。对于这一点,拜登在演讲中也承认,“团结”乃是“民主中最难以捉摸的东西”,笔者觉得他的这句话也让人相当“难以捉摸”,不知道是不是译者所选择的中文词语不够准确。

一个国家为什么会产生“撕裂”?从根本上说当然是由于人们有不同的诉求、信仰和观念。但是,像美国这样一个有3亿多人口的多民族国家,“各执己见”难道不是一种常态吗?除了二战时期,美国历史上有过“万众一心”、“舆论一律”的时候吗?正是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美国的伟大和独特之处首先不在于它的“团结”,而是它的“包容”——能够包容人们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思想观念的碰撞,不管这些诉求和观念正确与否。

没错,以笔者的个人之见,当前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还不是“团结”,而是进一步将它的“包容”精神发扬光大。唯有“包容”之下,才能谈得上“团结”。 而所谓“包容”,其前置条件必须是“非暴力”。你可以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也可以表达与他人不同的观点,但所有这一切都必须遵循“非暴力”的原则。“1·6”冲击国会事件之所以遭到美国国内外舆论的同声谴责,连抗议活动的发起人——前总统特朗普到头来都不得不表示反对,原因只有一个:它采用了暴力手段来冲击、打砸一个民选产生的国家议事和立法机构,从而犯了“大忌”。试想,如果抗议活动是和平举行的,恐怕反对者也无可指责。所以,暴力还是非暴力,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道分界线。用笔者之前的一篇微博题目来说,“1·6”事件是一道分水岭。

这才是美国所面临的最大的考验:无论是对它的制度还是文化,无论是对其政府还是人民。笔者的意思是,只要能够坚守“非暴力”的原则,再怎么“撕裂”也可以用民主规则来“摆平”——少数服从多数。拜登不就是靠着这条规则才得以上台的吗?特朗普虽然死不认输,最后不还是得乖乖地搬出白宫,临出门时不得不“装模做样”地表示祝愿新政府好运吗?

而如果突破了这道“红线”,变成了一场“暴力革命”,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那样的话,美利坚合众国才是真正被“撕裂”了。(未名日记1月28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49篇文章 2分钟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