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机构散户化,基金成短炒。——

与散户直接买股票比起来,基金属于机构,且由专业团队操作,因此老百姓买基金被认为是比较稳健的投资方式。

但见《财新周刊》日前发表长篇报道,指今年前七个月,吾国公募基金的发行规模达到创纪录的1.6万亿元,几近2015年全年的水平。然而证券市场的增量资金却并未大幅增加,背后的秘密在于吾国市场特有的“赎旧买新”,不但制造了虚假繁荣,更让基金公司陷入追求短期规模、投资行为散户化的“死循环”。

何以会出现这种怪象?笔者浏览报道,见其分析原因在于吾国公募基金收入来源取决于销售的“流量”而不是投资者的财富增量,赚取的主要是认购费、赎回费和尾随佣金。也就是说,只要卖出的基金数量够多,它的利润就赚到手了。至于基金后面的运作是否赚钱,跟它已关系不大,所以基金公司发行新基金的积极性高于在市场上为投资者盈利。

另一方面,投资者购买基金当然是为了赢利,可是有时买了基金后不赚钱反而亏钱,他们没有耐心等待“扭亏为盈”,于是很快赎回,然后再去买新的基金,并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上述两方面的原因结合在一起,所以才会出现所谓的“死循环”,新基金越发越多,投资者赚钱却越来越难。

在笔者看来,如果说基金公司及其发行机构如此作为是因为机制的设计有问题,导致其靠卖基金收费就能盈利,只要能发得出去,它们就稳赚不赔,颇像是赌场里的“抽头”;那么,投资者们这样不断“赎旧买新”的行为就更让人看不懂了:如此操作,大概率是要亏钱的,买基金就跟买股票一样会被“割韭菜”,何苦?

笔者认为,这或正是“投机市”特点的一种表现:人人都追求短期行为,而且“赌性”极强,稍不如意就抽身离去转投它“基”,把基金这样的长线投资也当作短炒;机构也不像机构,醉心于“抽头”而不靠投资盈利,最终也变得“散户化”。

至于为何会成为一个“投机市”,那就不是这篇微博能讲得清楚的了。(未名日记8月16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5篇文章 5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