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种让人将信将疑的病毒变异论。——

由于“提前”复工复产,再加近日的平权抗议浪潮,美国的新冠疫情果不其然出现反弹,多州乃至全国的每日确诊病例叠创新高。用前不久笔者看过的一部电影片名来说,美利坚仍处于“至暗时刻”。

也许是遵从“股神”巴菲特逆反式的观市法则,即到处是坏消息的时候要看到好消息,一位网名叫“心路独舞”的旅美华人近日在财新网撰文说,让人没想到的是,现在有报道说病毒似乎已经从“虎降为猫”,这是意大利一位传染病专家所打的比喻,他说新冠肺炎的致命性下降了,“在三月和四月,它就像一只咄咄逼人的老虎,但现在它就像一只病猫”。其依据是当初在意大利疫情最严重时,患者的病情经常会很难控制,最严重的人经常需要氧气,有些人很快发展成肺炎;然而在过去的四个星期里,情况“完全改变了,即使是80岁或90岁的病人,现在也可以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坐在床上自由呼吸”。他认为这可能是由于病毒在席卷世界时变异为一种较弱的形式,甚至“如果没有疫苗,它(也)可能会完全消失”,“感染的人越来越少,最终可能会导致病毒的消亡”。

曾经一度成为世界疫情中心的意大利,疫情的确明显趋缓,“虎降为猫”的比喻或许适用;但以现在新的疫情中心——美国(包括巴西)的情况来看,与这位意大利专家所说的“感染的人越来越少”恰恰相反。他关于没有疫苗新冠病毒也会自动消亡的说法,笔者之前也曾看到过,比如特朗普就曾多次这样表示。有趣的是“心路独舞”由此分析说,从自然界的进化的规律来看,病毒的变异方向应该是(毒性)逐渐弱化以求与宿主共存,因为若宿主死亡,身上的病毒就失去了传染给别人的机会,该病毒在传播力、竞争力上会“吃亏”,故此传染力高、致病性低的病毒会成为主流。

什么意思呢?笔者的理解是:假定新冠病毒的目标是要与人类长期共存,它的基因变异就会朝这个方向发展;致死率太高反而与此目标相悖,所以病毒宁可选择多传播、少死人的方式,也就是所谓的“从虎变猫”。

笔者是外行,对此理论当然没有发言权。只是有些疑惑:难道病毒也像人一样具有意识和思维,能在变异方向上作出这样的“理性选择”吗?果如是的话,美国人岂不是无需拼命抗疫,只要坐等病毒变异就能“柳暗花明”了?

当然笔者也看出上述理论有个逻辑破绽:即便病毒的走向是“多传染,少死人”,但若说它会自动消亡,岂不是与其争取与人类长期共存的目标相悖吗?——都自动消亡了,还讲什么“传播力”、“竞争力”呢?

所以说“自动消亡”恐怕过于乐观,若新冠病毒能真的变异为“多传染、少死人”,吾等人类就得烧高香了。正如笔者一直坚持的观点:未来评估这场疫情的首要标准,不是染病的人数,而是病亡的人数。这就叫做“生命至上”。至于经济方面的损失倒在其次,无论GDP下降多少,只要人在,后面总是可以“补损”的,用吾国的一句流行歌词来说:“大不了从头再来。”(未名日记6月30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165篇文章 3天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