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极右翼崛起:利益先于正确——
前几天,美国总统拜登在与特朗普的竞选辩论中因老态毕现输得很惨,引起全美、全球舆论哗然;紧接着,年富力强的法国总统马克龙也赌输了:6月30日,法国议会选举的首轮投票结果出笼,由玛丽娜·勒庞领导的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以约33.5%的得票率位列第一;左翼各党的联合阵营新人民阵线排名第二,获得约28%的选票;而马克龙领导的中间派“在一起”执政联盟屈居第三,仅获得22%左右的选票。这意味着法兰西将要“变天”。
如此结果早在人们的预料之中。盖因之前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结果已表明,虽然中右翼的欧洲人民党仍然保持领先地位,但极右翼政党正在快速崛起,成为此次欧洲议会选举最大的赢家,欧洲向右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绿党和马克龙所属的中间派党团则损失惨重。但“小马哥”对这次欧洲议会的选举结果心有不甘,立即宣布将提前举行法国议会选举,舆论普遍认为这是马克龙被逼施出的一招险棋,意在趁国民联盟立足未稳之际,动员“全国力量”力阻其在议会中坐大。
但是同样不出所料,“小马哥”此招未能奏效,国民联盟仍在首轮法国议会投票中“一马当先”,而马克龙领导的中左翼联盟沦为“老三”。尽管接下来还有第二轮投票,“小马哥”恐怕也难以翻盘,分析认为最好的结果也仅是不让国民联盟在议会中占据绝对多数。这样的话未来的法国政坛将出现“左右共治”的局面,尽管马克龙的总统位置不受影响,但议会恐将由国民联盟掌控并获得组阁权。值得一提的是,据介绍国民联盟的总理候选人巴尔德拉年仅28岁,此前没有过任何政府工作经验,大学尚未毕业就辍学全力投入政党活动。
近年来,“极右翼”的称谓频频见诸媒体,笔者颇有点好奇:称“右”可以理解,为何还说“极右”?它与人们抨击的“极端主义”有何区别?
据介绍,欧洲(也包括美国)的极右翼团体,其政治主张“极化”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排外。以法国的国民联盟为例,该党一直因为极度排外和反犹立场而被长期排除于法国主流政治之外,其创始人老勒庞当年甚至拒绝谴责纳粹大屠杀,以至于他的女儿玛丽娜·勒庞执掌党权后为争取更多选票,不得不“大义灭亲”将其父亲开除出党,并启动了一系列试图把该党形象温和化的改造,以此向主流政治靠拢,争取更多选民的支持。因为她通过之前多轮选举的“征战失败”吸取了教训,深知若政治主张过于“极化”很难获得多数国民的认同。即便如此,现在她领导下的国民联盟仍保持着反移民、反穆斯林的色彩,并且遵循怀疑欧盟、追求法国独立自主性等原则,总之在经济上奉行民族主义,在政治上是民粹主义。而欧洲其它国家极右翼的主张也大同小异,并且在部分国家中已取得执政权。
这样一些在左派包括中左看来明显违反“政治正确”的党派团体,为何在欧洲政坛渐渐占据上风呢?换句话说为何能得到很多民众的支持?不得不说,近些年来大量域外移民的涌入的确让欧洲“原住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加剧了欧洲国家种族、文化、宗教等等各方面的矛盾和冲突,致使极右翼势力趁势而起——你可以批判他们的排外主张的“政治不正确”,甚至可以指责他们“自私自利”,但是没办法,民主的首要规则就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无关于“正确”与否,一旦多数人(哪怕是相对多数)觉得自己被冒犯、被侵蚀,他们就会选择“利益至上”。这就是为什么特朗普“美国优先”的口号会得到很多美国人的支持,此次法国的国民联盟也依样画葫芦地喊出“法国优先”以博取民心,而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为本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选择的口号亦是模仿特朗普口吻的“让欧洲再次伟大”——看来老特的影响着实是不小
笔者记得早年间曾看到过一句名言,大意是若人们的利益受到损害,就连阿基米德定律这样已被证明的科学真理也会被他们推翻。欧美国家极右翼的兴起并形成气候,在某种意义上大概也可以用这句话来解释吧。当然排外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其余的容后再议吧。(未名日记7月4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