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关于“留守儿童”的灵魂拷问——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近日的财新博客中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为什么留守儿童的孩子,还是留守儿童?

文章引述了2020年统计局的数据:当年全国共有6693万留守儿童,其中农村留守儿童4177万。这一数据笔者也早有所闻,但是,“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他们的孩子,成为了留守的第二代”——文章如是说。

对此,笔者也“万万想不到”。不过文章并没有给出这方面的最新数据(也许本来就阙如),而只是引述了一些个例,如曾经是留守儿童的一位胡先生现身说法:“我家里有10个堂表兄弟姐妹,8个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下一代——12个孩子里,6个都是留守儿童。”

毋庸置疑,上一代留守儿童现在的孩子依然是留守儿童,这种现象肯定是存在的,而且估计不在少数。笔者这样判断是鉴于统计局的盛副局长不久前提到: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尚未完成,202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2%,而根据户籍人口统计的城镇化率则不足50%。他还指出,尽管有2.97亿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但他们中的购房比例并不高。

盛副局长举这些数据的意思是想说明吾国房地产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笔者亦间接地从中看出上述留守儿童的“延续”现象:改革开放几十年,当年进城打工的农民已经“换代”,然而现如今还有这么多人没有转为城市居民,且“购房比例并不高”,由此可以推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农三代”可能还在农村“留守”,估计数量在千万级别。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说问题“严重”,是从时间角度而言:几十年过去了,许多留守儿童早已长大成人,但他们的后代却还不得不跟他们的父辈一样继续在农村“留守”,再过几十年又将会怎样?

笔者早先曾指出,别的不说,从小就跟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现象本身就是有违“天伦”的。如果说,第一代留守儿童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的,那么,为何这种“历史”在相当程度上仍在重复?它还将存续多久?

也许有人会说,这恰好证明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话虽没错,改了几十年,进展当然是有的,只是进展的速度不尽如人意,原因又何在呢?

你可以举出社保、教育、住房等等方面没有实现城乡一体化,这些都是客观存在,但笔者认为根源恐怕还在于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滞后。简言之,农民无法将自己在乡下的土地、房屋等资产通过市场交换“变现”作为进城以后的“立身之本”,而仅靠自己打工的薪资,他们在城里买不起房、看不起病,孩子也上不了学,只能让他们在老家生活,成为新一代的“留守儿童”。

笔者前些天写过一篇小文,简述了自己乘坐高铁旅行途中在车窗外看到的景象,即城市周边跟广大农村都有大片的房子闲置,由此感叹这是一种巨大的“资源错配”。今天看到吴先生提出的“留守儿童的后代为何还是留守儿童”的问题,又想起这种“错配”的感觉,并有更深一层的领悟:物质资源的错配不仅造成财富的浪费,还会使得人际关系也出现“错配”——孩子不能跟随在城市讨生活的父母身边,而只能在农村老家“留守”,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更让人痛惜的“错配”吗?

  关键是,这样的“历史遗留问题”,何时才能彻底解决呢?(未名日记6月13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091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