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减负:能不能好好出题先?——

财新网的一篇报道开头说起一道习题:“现在笼子里有鸡和兔子在一起,从上面数一共有35个头,从下面数一共有94只脚,问一共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子?”——报道指这道一代又一代人耳熟能详的数学题,到今天还出现在多个版本的数学教材里。对此原国家副总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十届年会上打趣说:“我活了86岁,从来没有看到哪个农民养鸡养兔是在(一个)笼子里。”

在笔者看来,王先生的发言并非只是“打趣”,而是在调侃当今中小学教学中的“不切实际”,实际上他在会上以课程内容增多、课程难度加大、学习时间长、学生作业多、校内减负校外补五个特点,讨论了当前教育减负难的原因。而财新网的这篇报道则以“鸡兔同笼”为引子,指“教育‘减负’的口号下,我们真的还要让学生们花大量时间练习和真实生活严重脱节的问题吗?”

据报道,参加此次年会举办的名为“教育源头减负”圆桌讨论的有众多教育专家,他们有一项共识:尽管“双减”改善了校外培训乱象,但要从顶层制度和评价体系的“源头”上减轻教育负担,我们仍有距离。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杨东平指出,“如果没有顶层的制度改革,考试制度、升学制度、评价制度不改,让老师和学生去改,这是不现实的。这是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减负并不能落到实处的原因。”

作为一个上了年纪的“过来人”,笔者亦痛感当今的中小学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问题多多,让学生用大量时间花在低效乃至无效的所谓“做题”上。有时笔者甚至怀疑,延续了几千年的把孩子们都集中到学校去“吃大锅饭”的模式,真的是最优选择吗?

也许是笔者想多了。但“减负”不仅要从“量”上着手,更应该注重“质”的提高,这个道理还是毋庸置疑的。报道说在与会的学者们看来,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短板,是将大量精力用于反复训练而非探究性、建构性的学习上,且教育内容脱离生活和实践。对此王文湛先生又举了另外两道数学题为例。第一道题:给池子注水5分钟注满,放水8分钟流光,问同时放水和注水,池子几分钟满。王先生问:现实生活中哪有这种事呢(笔者心想这不是“浪费”吗)?第二道题:某工程甲多少天做完,乙多少天做完,丙多少天做完,甲做多少天给乙,乙做多少天给丙,问三家一起多少天做完。”王先生感叹说:我们的工程如果这么干(笔者猜这大概就叫“转包”),质量怎么能保证呢?笔者觉得,要理解这样的题意都十分费劲,真不知道出题者是怎么挖空心思忖出来的。

报道指有调查显示,43%的小学生、66%的初中生每周都做应试类数学作业,与此同时,却有23%的小学生和37%的初中生从不做综合实践类数学作业。上述结果在不同学科、不同学段均普遍存在。对此,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在会上发出了“谨防学业过剩”的警告:“我们学生用了120%的时间,牺牲了睡眠时间,考了一个所谓的好成绩,而这个好成绩是应试的方式,不是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方式获得成绩。我们的基础教育,成也学业,败也学业。”

显然,这些都是“应试教育”结出的涩果。如今人人皆知应该用“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的道理,但现实中的学校教学又确实离不开考试这种手段,故此笔者觉得与其空喊口号,不如认真研究和探索如何找到更合理、更科学的考测办法。从微观角度看,首先第一条,能不能好好出题目?高质量的习题和考试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反之只会让学生徒耗时间和精力,还把脑子捣成一盆“浆糊”;而从宏观角度看,都说包括高考、中考在内的升学考试是一根“指挥棒”,因此教育改革抓“源头”就应该从“指挥棒”抓起。如果“指挥棒”依旧,其它方面不管你怎么改,人们必定仍然会围绕着它转。

当今世界,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正在给传统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带来冲击,这可能为笔者上面所说的“高质量出题”和“指挥棒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天下学子“苦题(考)久矣”,希望未来在这方面能有真正的突破,如此方能更大程度地解放人类大脑的“生产力”。(未名日记12月30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158篇文章 4天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