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就这样实现了“战略目标”——
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的“10·7”突袭震惊天下,其后以色列对加沙近乎无差别的报复性空袭和炮击及全面封锁更是令世人无不为之痛心疾首。哈马斯领导人称“10·7”袭击实现了己方的“战略目标”,笔者认为从某种角度看其所言不虚。
首先,以色列的“防卫过当”引起了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的强烈愤慨。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据哈马斯方面的统计,以色列的报复性轰炸已造成加沙地带多达7千余巴勒斯坦人的死亡,其中多半为妇女儿童(据联合国机构估计,加沙地带的儿童有百万之多,几占其总人口的一半,另外还有5万名孕妇),而以色列方面在“10·7”袭击中虽有千余人死亡,其中也有很多妇女儿童,但两相对比,巴方的死伤人数是以方的数倍。辩证法告诉我们“量变会导致质变”,如果说“10·7”袭击事件发生之初有不少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对哈马斯之所为尚有微词,现在形势发生逆转,它们的抨击矛头全都对准了以色列。要知道全世界的阿拉伯国家有20多个,总人口有4亿,而穆斯林国家更是有50多个,总人口有16亿。虽说这两类国家并非完全划等号,有很多国家属于穆斯林而并非阿拉伯,但总加起来无论是国家数量还是人口数量都占全球的几分之一(具体比例笔者没有算过),而巴勒斯坦人既是阿拉伯又是穆斯林,自然更容易获得同族同宗们的同情和支持。相比之下,以色列则是全球唯一的犹太人占主体的国家,人口不过千万,可见两边的数量对比之悬殊。
不仅如此,一向偏于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此次也由于加沙地带遭大规模轰炸出现的重大人道主义危机而开始立场分化。据观察者网报道,日前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领导人峰会上,就对巴以冲突如何表态出现严重分歧,对巴勒斯坦持同情立场的成员国更情愿推动停火,有的国家则质疑停火的可行性,还有一些国家避免公开表态。就连欧盟领导人之间也意见不一,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认为以色列对加沙的全面封锁和空袭已经违反了国际法,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则力挺以色列的“自卫权”,但遭到多达800多名欧盟官员联名致信反对。“争吵了数天”之后,此次欧盟峰会总算达成了一份共同声明,各国一致强调确保所有平民安全的重要性,对加沙地带日益恶化的人道主义局势表示“最严重关切”,并呼吁各方“为人道主义需求暂停冲突”,看得出来已持较明显的“中立”倾向。
现如今坚决支持以色列的,似乎只剩下了美国等少数国家。但即便是作为以色列“铁杆盟友”的美国,也已多次告诫以方要在战争中恪守国际人道法。美国的麻烦还在于,它还面临巴以战火扩大的危险,如此它将需要同时应对可能发生的伊朗、黎巴嫩真主党的多方挑战。别忘了俄乌冲突仍在进行中,在远东、在南海,局势都十分紧张,且都与美国相关,美国似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而其在伊拉克、叙利亚等地的军事基地已连续十几次遭到小规模袭击,迫使它不得不往这些地区调兵遣将。这是美国过去几十年从未遇到过的境况,倘若这些地方都燃起战火,强如美利坚恐怕也难以应付。
10月27日,即“10·7”事件发生整整二十天之际,沸腾不已的国际舆情达到了一个高潮:据财新网报道,联合国大会当天通过了有关本轮巴以冲突的首份决议。这份由阿拉伯国家提出的决议草案没有提及哈马斯,没有使用“人质”等修辞,也没有确认以色列的“自卫权”,绕开了此前在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草案文本中的激烈争执点,谴责了针对平民的所有暴力行径,呼吁立即无条件释放所有被关押的平民,实行“长久可持续的人道主义停战”,要求允许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进入加沙地带包括以色列迄今为止不许放行的燃料。决议还呼吁以色列政府收回对加沙北部巴勒斯坦平民发出的撤离令。
应该说,这是一份基于国际人道主义的决议案,因此在193个联合国大会成员国中获得了中国、法国、俄罗斯等120国的支持票,但包括美国、以色列在内的14个成员国却投票反对,另有英国、日本、德国等45国弃权。决议可以说是以压倒性多数获得通过,尽管它并不具有强制性(想想去年联合国大会同样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要求俄罗斯从乌克兰撤军决议的结果吧),但它体现了国际上的“人心所向”,而美国、以色列的反对只能证明它们已陷入空前的孤立。
综上所述,用“一石激起千层浪”来比喻“10·7”事件及其后续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和由此带来的国际形势变化已嫌“轻描淡写”,倒不如说是哈马斯用以此为“杠杆”撬动了整个地球,仿佛在转瞬之间,世界已“变了模样”。从这个角度看,哈马斯称自己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还真的不是夸张之辞(当然它的最终目标是“消灭”以色列)。唯一让人质疑的是:哈马斯明知自己的实力有限打不过强大的以色列,但还是“毅然决然”地发动了这次惊世骇俗的袭击(据《参考消息》转引俄罗斯媒体报道,哈马斯的一名高级成员日前表示袭击前已预料到了以色列的报复),显然所图的已不是军事上的胜利而是要把事情“闹大”,迄今哈马斯仍在加沙地带不停地用火箭弹袭击以色列,仿佛是在“诱使”对方向加沙发起更猛烈的进攻;然而,为了自己的这个“战略目标”,哈马斯不惜让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其中大多数是巴勒斯坦人,这难道就是传说中所谓的“马基雅维利理论”吗?……(未名日记10月30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