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李显龙国庆讲话随感兼议新加坡的组屋——
8月23日晚,新加坡召开国庆群众大会,总理李显龙发表长篇双语演讲,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国内外的许多事务。笔者在网上观看了他中文讲话的部分视频,但见他事无巨细娓娓道来(虽然普通话说得有点拗口),其中特别强调了这几年包括疫情期间政府给民众发放的各种补贴,甚至连每个月的细账都一一列举,还嘱咐民众要照顾自己的身体,管好家里的财务,感觉不像是一国总理在纵论天下大事,倒像是个有些碎嘴的“管家婆”,几乎不见什么“大词”,颠覆了笔者以往在电视上聆听领导讲话的固有印象。
笔者不由得思考:李显龙总理的讲话何以如此“与众不同”?要知道这是一次庆祝国庆的重要大会。是他的个人风格所致,还是另有其因?略忖之后似有所悟:这可能跟新加坡是一个小国有关,盖因它面积只有700多平方公里,人口500多万,相当于吾国内地的一个大县。实际上整个新加坡就是一座“海上城市”,难怪笔者在看李总理的讲话视频时倏忽有一种在听市长乃至县长讲话的感觉。
这当然不是笔者作为一个“大国草民”的轻慢之言。恰恰相反,笔者由此悟出一个道理:正因为新加坡之小,所以它的领导更接地气,更了解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更重视国民的“柴米油盐”这些“琐碎之事”。如此看来,正如《红楼梦》里王熙凤的那句名言所说:“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好处”。国家治理是否也是这样?吾国是一个大国,要想提高治理绩效,用我们的政治术语来说,就应该“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也许,这才是古人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真正涵义?
写到这里,正好看到财新李昕的“记者手记”也谈论李显龙总理的国庆讲话,只不过李文的重点是从中看到“新加坡版的‘房住不炒’”。文中说到,在新加坡,80%的人有组屋保障居住,价格政府定;20%的人住高端住宅,价格市场定。“居者有其屋”是新加坡社会和谐的支柱,而和谐正是新加坡的立国之本。
当然新加坡组屋的买卖和使用也是有限制的,有很多具体的量化细则。据李文介绍,比如已婚者才能申请组屋,否则需等到35岁(这有促进婚育的作用);若与父母住在一起,可以有3万新币的购房补贴,如与父母住在4公里以内,则补贴2万新币;购买地段较好的“黄金组屋”者,夫妇月收入不能高于14000新币,单人不能超过7000新币;优选和黄金组屋的房主,转手卖房的年限,必须自住满10年(原来是5年)之后。等等。
从房价看,2023年新加坡组屋平均单价是500新币/平方尺,折合人民币差不多28000元/平米,是商品公寓价格的30%、带地别墅的20%。据估算买组屋平均要花费50万新币,而新加坡家庭年均收入12万新币,以此估算其房价收入比是4.17,远低于香港(47)、上海(44)、纽约(12)等国际大都市。而且组屋并不寒碜,很多组屋的质量和生活环境都是一流的,有林有水,有漂亮的公园和宽阔的步道,甚至从地铁站到组屋门口大多有遮阳挡雨的行道顶,通向高级公寓楼的道路反而没有。
李文介绍的内容有很多,笔者以上只是择其要者。看得出他对新加坡的这种住房制度十分羡慕,连声称赞这是真正的“房住不炒”。笔者见此心里又勾起看李显龙国庆讲话时想到王熙凤所说的“小有小的好处”,新加坡这种普惠性的住房政策,是否也是其“小”而比较容易实施呢?像我们这样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又该如何做到“房住不炒”?说实话,很难想象吾国八成居民都能住上新加坡这样的组屋,而且如果只有两成的居民买商品房的话,这些年房地产对GDP的贡献也将大大削减……也许这正应了王熙凤的另一句话:“大有大的难处”。
此题说来话长,还是交给专家们去论述吧。不过笔者看到有一点中新两国是相似的:据李文介绍,新加坡的土地90%以上是国有的;而吾国的城市土地也均属国有性质,对农村土地还可以根据需要征为国有,至少从这一点看,还是具备“房住不炒”的基本条件之一。(未名日记8月25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