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相信深圳断供房激增确是“谣传”——

继恒大之后,另一家“头部企业”碧桂园近日也被曝有债务逾期违约,房地产界一时间“风声鹤唳”,引起国内外市场的高度关注。同时也有一些“小道消息”传出。据《华夏时报》报道,近期有自媒体发布视频称,目前深圳楼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弃房断供,断供房数量为146549套”。但据《经济日报》报道,对此深圳金融监管部门回应:视频内容严重失实,纯属谣言,称目前深圳市房地产贷款按揭不良率为0.23%,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没有明显变化。

就此,《华夏时报》记者多次致电央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办公室求证,不过电话均未接通。该报引述国家高端智库CDI某位姓宋的研究员的看法认为,“这次金融监管部门的辟谣力度不够,应该要明确告诉大家目前深圳有多少套断供房,而不是只说不良贷款率是很低的”,否则在现在这个市场环境下,“可能相当多的人(会)相信断供房的数量很多,使得大家对楼市越来越失去信心”。

这位宋姓专家说得在理。不过笔者也能理解为何深圳监管部门对断供房具体数量语焉不详,只说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处于低位。一来他们可能并不掌握断供房的具体数据,而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按要求必须定期上报的;二来从“断供”到“不良”有一个延滞过程,监管部门无法马上从后者倒推出前者的数量;三来笔者也颇有些怀疑自媒体提供的深圳近15万断供房的数字是否属实:既然连监管部门都不掌握,你又是从哪里得知的?四来退一步讲,即使监管部门掌握相关数据,也应会谨慎处理,因为可能会引起市场的“过度反应”,何况这不仅仅只是一个城市的数目,还关系到全国的大市场,公布此类“敏感信息”需经上级部门的批准。比如最近统计局宣布不再公布青年失业率数据显然不可能是“自作主张”。

尽管如此,笔者认为“断供”问题还是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盖因历史的经验证明,房市的问题会波及整个经济,国外的金融危机往往都因房市危机引发,而房市危机的终极表现形式就是出现大量的“断供”。比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而触发:当时的美国管理层和金融机构为刺激楼市,向很多原本不符合条件的低收入阶层发放了大量的按揭贷款,银行又通过金融衍生品将这些贷款“打包”出售给市场,而当经济下行,这些贷款者们的收入下降付不起按揭时,他们就只能忍痛“断供”,从而形成整个市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一些房企遭遇债务困境,还是房市销售和价格下滑,只要“断供”现象没有普遍发生,整个房地产市场以及背后的金融机构可能都还“撑得住”,最终可以在政策扶持下渡过难关。笔者曾指出,吾国自改开以来没有出现过西方国家的那种房市危机和金融危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吾国的体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调配全国的资源来将危机苗头“扑灭”,包括现在也应该有办法防止“断供”现象的蔓延。而且根据统计,吾国城市居民住房的自有率已达八成以上,其中大部分都已“银货两讫”,这是能够稳住房市大盘的基石。因此,笔者相信上述深圳断供房激增的消息的确只是一些自媒体的“谣传”,也希望相关部门作出更有力的澄清,以稳定市场的情绪。

   最后提一个“小问题”:这两年的经济形势可谓跌宕起伏,房地产作为信贷大户更是风云突变,可是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却“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没有明显变化”,它们是怎么做到的?(未名日记8月21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191篇文章 23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