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人机大战”看俄乌战局之变——
持续了一年半的俄乌冲突似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最明显的迹象就是双方正在开展一场“无人机大战”。据央广军事等媒体报道,近期俄罗斯包括首都莫斯科的一些地区频频遭到乌克兰无人机的攻击,虽然看上去架次不多,俄方称多被其击落,造成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与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狂轰滥炸及其后果相比简直不值一提,但分析家们普遍认为影响很大。据报道一位英国无人机专家就此分析说:“没有人指望俄罗斯人会因为无人机袭击莫斯科而投降,但这是向民众发出战争不会消失的明确信息,也是用一种巧妙的方式让人们时刻认识到战争的存在并对此感到不满。”而用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话说这显示“战争正逐渐回到俄本土”。俄方当然不甘示弱,称这是乌克兰在战场上遭遇挫折后的“绝望行为”,并同样派遣成群的无人机袭击基辅等地来“以牙还牙”。有专家表示这标志着无人机战争时代已经拉开帷幕。
的确,这场战争主要是在乌克兰的领土上进行,乌方不久前发起的“大反攻”并不顺利且伤亡较大,乌方自己也承认不及预期。但要说乌方已陷入“绝望”恐怕有些夸张了,从最近频频向俄方发起无人机袭击,包括用无人艇攻击克里米亚大桥以及俄黑海舰队船只并取得一定战果来看,乌方似已改变了战略战术,不再一味地跟俄军在正面战场拼人力、拼装备,转而开始更多地采用无人机(艇)向俄后方发起“自杀式攻击”,甚至对准了俄罗斯本土的一些目标。这样的作战方式虽然很难获取战场上的优势(毕竟“收复失地”还是要靠地面部队的推进),但长此以往也够俄方难受的。
如果乌方确实改变了“反攻”的战略战术,那么,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意味着他们放弃了“速胜”的打算,转而沉下心来耐着性子跟对方打持久战,可以预判今后对无人机(艇)的运用将越来越频繁。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己方的人员死伤,相比于坦克、大炮这些重型武器装备,无人机的制造成本也要低得多,据说普通的单机成本可以少至1000美元,只及那些高精度导弹的几十分之一,且更容易批量生产,每月的产量可达数千架,而美西方对乌军援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也会提高。尽管这些无人机(艇)的命中率较低,但是架不住每天都可以不停地放飞出击,不仅能避开地面的雷区和堑壕,对这些“小慢低”的自杀式武器攻击,再强大的防空系统也难免“防不胜防”(央视新闻语)。
如此,俄罗斯又将如何应对?诚然,以整体军力和火力配备来看,特别是在空中优势和远程武器方面,俄军还是占有明显的上风。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俄军基本上已从之前的攻势转为守势,其意图很明确,就是要保住已经被其宣布纳为“新领土”的乌东南四州以及克里米亚这些“胜利成果”。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你想到此为止了,人家可不这么想。对乌方而言,反正国土已被你炸得稀巴烂,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只要你灭不掉我,我就不会善甘罢休,大不了再多挨几枚你的导弹。俄方之前曾多次指乌方要“战斗到只剩最后一个乌克兰人”,这本是强者对弱者的讥讽之言,但果真如此的话俄方又将付出怎样的代价?
絮叨了以上这些,笔者真正想说的是:如果俄乌冲突真的打成一场持久战,俄罗斯、乌克兰以及美西方,对谁最不利?或者说谁最吃不消?事实上现在无论哪家的日子都很难过,但如一定要选出最难受的一家,笔者掂量了半天,还是要投俄罗斯一票。
为何?盖因它是这场战争的发起方。任何发动战争者必会有所图,没人会想做“亏本买卖”。可是俄乌之战至今已打了一年半,而且眼见得似乎还会无限期地打下去,俄罗斯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全世界都看得很清楚。也许俄方唯一能聊以自慰的,就是通过所谓的“公投”单方面宣布将乌克兰东南四州纳入了自己的版图。然而此举不仅坐实了自己“侵占他国领土”之名,彻底丧失了其所发起的“特别军事行动”的正当性,而且俄军至今不得不在这些“新领土”上与乌军进行拉锯战。按俄方之前的说法,这些地盘既然已经归我,反攻的乌军就成了“侵略者”,俄方就可以动用任何武器包括核武来“反侵略”,可是仗打到现在,俄方反而成了“防守者”,它的战术核武器也只是运到了白俄罗斯以保卫它的盟友,不敢在俄乌战场上使用。道理很简单:正如美西方说什么也不敢出兵乌克兰,只能源源不断地向乌方输送各种常规武器,同样,普京的胆子再大也不敢动用核武,双方都忌惮爆发核大战,因为其结果很可能是“同归于尽”。显然这绝不是普京发动这场“特别军事行动”之目的。
现如今战火已经延烧到克里米亚乃至俄罗斯本土,连莫斯科也遭到无人机的袭击,尽管“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笔者敢打赌,这样的局面也绝不是普京当初想要的。故此可以断定:如果陷入一场持久战,时间拖得越长,俄罗斯离其当初制定的“战略目标”就越远,它的军力、国力乃至民心就会越来越衰弱。
这就是笔者为什么将这一票投给俄罗斯的理由。当然,与乌克兰比起来,俄罗斯的日子还是好过得多。那么,为什么笔者没把这一票投给乌克兰呢?还是那句话:这要看战争是由哪家发动的。乌克兰作为“挨打者”,尽管损伤惨重,但只要有一口气,它就不能倒下,就会“不惜代价”抗战到底。而俄罗斯则大不同,作为“挑战者”,如今陷入这种难以自拔的境地且付出越来越多的代价。俄罗斯的“挑战”虽然难称完全失败,但至少没有实现既定目标,即便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相对而言也可以说已沦为“输家”,因为它原来的打算是“大赚一笔”。
可叹的是,出于“个人原因”,普京也绝不会认输,还得硬着头皮打下去。遥想当年,他初掌大权时是何等的意气风发,网传他曾放言“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如今二十多年已过去,俄罗斯确实在他的领导下从苏联解体的泥淖中重新崛起而变得强大,(至少军事方面是如此),在世界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如果没有这场俄乌战争,他很可能会名垂青史,与他所崇拜的前辈彼得大帝有得一比。惜乎一念之差,将俄罗斯引入了一条进退两难之路。
写到这里笔者忽发奇想:向使当年他不玩那出“二人转”,真的将期满之后的总统大位让给那个梅德韦杰夫,俄罗斯和他本人的命运又将如何呢?……有人可能马上会指出,从梅氏现在的表现来看,只怕会比普京更加“跑偏”。笔者倒不这么想,盖因人和历史一样,往往都有“诡异”之处。近日看到有关梅氏的一则趣闻,兹录于下,权作这篇小文的结尾吧。——
据参考消息网转引塔斯社报道:美国风险投资家、亿万富翁尤尔韦特松针对梅德韦杰夫在推特上发表的关于“特别军事行动”的推文评论说,自己记忆中的梅德韦杰夫和现在完全不同,并附上一张2010年时任俄总统的梅德韦杰夫在斯坦福大学演讲的照片。尤尔韦特松表示好奇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对此梅氏回应说,“这都是你们当局的错”,并在后面加了一个微笑的表情。而海外网在转载这条消息时给出一个很有趣的标题:《梅德韦杰夫:我话风突变“全怪美国”》。(未名日记8月7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