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铁”靓丽,债多不愁?——
过去的二十年,吾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现如今已是世界超一流水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高速铁路,经过多年建设,总里程多达4万公里,占全球高铁里程的一半以上,成为展示吾国“富起来”到“强起来”最靓丽的一张“名片”。
实际上除高铁之外,吾国还有一张“名片”,那就是城市地铁。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数据,截止2020年底,全国已经有53个城市开通了以地铁为主的轨道交通路线,总运营里程接近1万公里。笔者在网上查了一下,2022年全球地铁运营里程数排在前12名的城市中,中国城市就占了8位,其中上海、北京、广州、成都名列前四位。现如今的中国,不仅一二线城市均建有地铁且有多条乃至十几条线路,有些三线城市也有地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吾国不仅是世界第一高铁大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地铁大国。
城市地铁的四通八达对于居民出行和缓解交通以及拉动经济的良性作用自不待言,这也是“厉害了,我的国”的生动写照。不过笔者近日在凤凰网读到冰川思想库特约研究员熊志先生的一篇文章,指地铁是出了名的造价高,一公里动辄几个亿,高投入之下,这些地铁的盈亏如何?他称有媒体统计了24个城市的地铁账本,显示有半数城市的地铁净利润负增长,而且这仅仅只是指地铁运营的盈亏,地铁建设的前期投入并没有计算在内。目前各城市维持地铁运营深度依赖当地政府的财政补贴,有的城市的地铁补贴达百亿元之多。
笔者对此并不感到奇怪,地铁烧钱,人所尽知。作为一种具有公共品性质的交通工具,它所追求的首先是社会效益而非经济盈利,政府对其运营给于补贴也很正常。问题在于地铁建设投入的巨额债务如何偿还?如果这些投入大多出自政府财政收入倒也罢了,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地铁建设的很大一部分资金来自于银行贷款。既然连运营本身都很难盈利,遑论偿还建设资金?而这些债务主要挂在地方政府及其城投公司的帐上,未来恐怕只能是“长欠不还”——不是不想还,而是还不起。在这一点上,“两铁”的情况其实差不多,据统计目前中铁总的债务已逼近6万亿,其中大部分是建设高铁的贷款。
此种情形,一方面彰显了吾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另一方面这些巨额的债务难免让人有些忧心。但是从现实看,这些债务似乎并不妨碍吾国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笔者愚钝,也许是受到“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认识不到有时债务也可以是一种生产力。当然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些债务总得想个办法处理掉。或许,到时候再来一次像上世纪九十年代银行改制时的做法,将那些“不良资产”从银行剥离,然后再辗转腾挪让市场消化?
写罢上述文字,看到界面新闻的一则报道说,中诚信国际董事长闫衍日前表示,去年中国非金融部门债务付息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14%左右,也就是说,14%的GDP用于利息支出。随着债务规模的增长,利息支出的比重还会进一步提升。其中地方政府偿债偿债压力较大。据中诚信统计,截至2022年末,地方政府显性和隐性债务合计负债率已将近100%。 闫董指出,“从广义债务(显性+隐性)上看,如果说2021年债务率最高的红色区域还相对集中在西南几个省份的话,2022年则扩展覆盖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地区,反映出地方债务偿债压力的进一步加大。”
笔者猜,其中一部分地方债务可能就是来自于地铁项目。不过有些国家的政府负债远比吾国多得多,最突出的当数日本和美国。日本的债务率长期高居主要经济体的榜首,而美国国债已涨至31.4万亿美元,折算成人民币达到吓人的2百多万亿。今天刚刚传来的消息说,美国众议院已通过了暂停债务上限的议案,这意味着未来美债的数额还将进一步上扬。但正如之前有专家所指出的,美国的举债主要用于全球战争,而吾国的债务率虽然也在不断增加,毕竟还是用于诸如“两铁”这样的国内建设,这是我们应该感到欣慰的。(未名日记6月1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