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还记得领导“不做假账”的题词吗?——

真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统计造假近期又有“沉渣泛起”的迹象。据财新不完全统计,2月底以来,有14个省市的下辖市区县召开“统计造假屡禁难绝专项治理行动动员部署会”或披露有关工作情况。这一专项治理行动将持续至2024年2月,是继2022年统计造假不收手不收敛问题专项纠治工作后,高层部署新一轮防惩统计造假的重要举措。有分析认为,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等经济数据短期内波动或将加剧。

读了报道,笔者不由得心生两点疑虑:一是去年刚刚整治过统计造假,何以今年紧接着又需要再来新的一轮?二是为什么说整治可能会使得经济数据短期内加剧波动?

笔者承认自己有点“明知故问”:当然是由于“树欲静而风不止”,数据造假本就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在某些地区和基层存在的一大顽疾,特别是当前特殊的背景下容易“歪风再起”,造假者更有动机企图掩饰本地、本部门的某些“坏消息”以躲避上级的追责。

据报道自查自纠是本轮专项治理行动的第一步,重点内容包括:故意虚报瞒报,代填代报,自行修改调查对象数据情况;打捆上报、重复上报,不按指标口径填报、不按规定的类别行业填报情况……如此等等,看上去造假的手段可谓“五花八门”。

笔者对“自查自纠”的效果向来颇有些不放心,因为这等于让造假者“自揭其假”,如果他们有此等“觉悟”,想来之前也就不会这么干了。由此揣测,“自查自纠”之下,造假者可能会采取“报一漏X”的方式以求蒙混过关,此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许下级早就摸到了应付的门道。估计“自查自纠”之后上级循例还将会进行“重点抽查”,到时候谁要是被“抓了典型”,那就只能自认倒霉了。

有宏观分析师近日在研报中称,从全国层面看,在没有外生冲击的情况下,4月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录得-0.47%、-0.63%,投资环比连续两月为负。4月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还出现了较为罕见的各省份数据一致向下的现象。笔者听他的意思,似乎是在“打假”的背景下,地方有意压低相关数据以免“惹事”。怪不得国家统计局在公布4月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等指标时新增附注称,这三个指标增速是按可比口径计算的,由于报告期数据与上年已公布的同期数据之间存在不可比因素,不能直接计算增速。

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对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和制定调控政策的重要性无需多说,记得当年国务院领导曾破例给一家新成立的国家会计学院题词“不做假账”,虽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如“大白话”,细忖却是“金玉良言”。

  遗憾的是二十多年过去了,“不做假账”似乎仍未成为人们恪守不怠的普遍准则。其中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整治此种劣行又该如何“对症下药”方能真正见效,值得深刻反思。不然,下一次“专项整治”恐怕已在前面等候。(未名日记5月29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195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