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查不查核酸证明,这是个问题——

“20条”优化之后,笔者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地方在查验核酸检测证明上的做法不尽相同。如据财新网报道:在杭州,除养老院、福利院、中小学、幼儿园等特殊场所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进入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检证明;在上海,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或进入公园、景区等室外公共场所不查核检证明,但进入餐饮、购物中心、超市、菜市场等大部分室内公共场所依然要求出示48小时内核检证明(据“上海发布”昨日发布的最新消息,上海决定除有特殊防疫要求的场所外,其余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检证明);在北京,进入办公楼、商场等仍需出示48小时核检测证明,但由于许多核酸采样点已关闭,“去哪儿做核酸”和“核酸点排长队”困扰很多居民。大城市尚且如此,更何况小地方了,“五花八门”是可以想见的。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盖因主管部门在核检查验这件事上还没有“拿定主意”。毫无疑问,核酸检测现在仍然是鉴别新冠阳性最简单、最直接的工具,否则很难从亿万人中找出哪些人是阳性者。如果不做核检,我们甚至不知道每天究竟增加了多少阳性病例。比如对于近期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笔者就怀疑有不少阳性者“漏网”了,因为很多地方的核酸检测量大为减少,特别是无症状感染者,不做核酸的话根本就看不出携带病毒,甚至连事主自己都不觉得。

显然,核酸检测还是有作用的。这其中的关键正在于要不要查验、如何查验,如果不设这道“关卡”,恐怕多数人都会“懒得”去做核检。那么,各地为何又都开始纷纷放松查验呢?理论上是是基于“优化”的要求。大规模的核检(笔者称之为“人海战术”)的确劳民伤财,人们不胜其烦,对经济运转和民众生活造成损害,最重要的是,从实践来看,广泛的核检未能起到消灭疫情的作用。

如此,又该怎么办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政令统一”,不能让地方各行其是,否则就会“乱象纷生”。其次,查不查验核酸证明,所谓“甘蔗没有两头甜”,说到底还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问题,这中间似乎没有什么“第三条道路”,像沪、京这样“半放半查”的做法,反而容易造成人心浮动,无所适从,还不如像广州、杭州那样索性一律不再查验。又次,鉴于有些民众仍有这方面的安全心理需求,核酸检测点还是应该予以部分保留,为他们的自愿核检提供便利(这时候实行“自费检测”也就顺理成章了),同时也为医院减轻检测压力。再次,核酸查验取消以后,应该大量上市抗原检测试剂,供民众购买用于居家自测,发现有疑似阳性后再由他们自主决定是否要进一步做核酸检测,若发现有轻症时再去就医不迟,该怎样就怎样,重点在于防止转为重症,盖因只有重症者才有病亡的危险。

不用说,放弃查验核检证明,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得知每天究竟有多少阳性感染,但是鉴于现在从上到下公认奥米克戎的毒性已大大减弱,而其传播速度又很快,实际上已无法将病毒“一网打尽”,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正像专家所指出的,感染并不等于确诊,医疗机构可以将重点放在防重症和防病死。这样的做法虽不“完美”但却“合情合理”。从目前的情况看,全国每天的确诊病例只有数千,这个数据应该还是比较翔实的,以吾国的医疗资源还是能够从容应对的,不大会产生“挤兑”的现象。

俗话说,人再怎么着也别跟老天爷较劲。从本质上看这其实是一个“哲学问题”:是“唯心”,还是“唯物”?若“知其不可而为之”,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未名日记12月6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49篇文章 2分钟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