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防疫,要注意另一种反向的“躺平”——

英国经济学者罗思义一向对吾国十分友好,他不仅取了个中国名字,还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担任高级研究员。最近他在英国接受了吾国观察者网的专访,其中谈到中美两国在防控新冠疫情方面的一些数据对比。

罗思义指出:在中国,新冠导致的死亡人数略超5000人;而在美国,已有逾100万人死于新冠。不要忘记,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3倍。这意味着如果中国的人口死亡率与美国相同,那么新冠在中国导致的死亡人数会达到470万!再来看确诊人数。中国本土确诊病例共28万8千例,而美国的数据是9800万例,如果中国的人口确诊率与美国相同,那么会有4亿2500万中国人感染新冠!——他说:你能想象这样的情形吗?

尽管笔者早就知道这些数据,但见从罗先生这样一个外国人口中说出来,还是觉得颇为震撼。的确,数据不会说谎,相比较美国糟糕的表现,吾国所取得的防疫成就是巨大的。无论是从感染人数还是从死亡病例看,吾国的数量之少、在人口中的占比之低,在全世界都是独一份的存在,至少在大国中是如此。

既然这样,为何最近一个阶段,不少国人对吾国的防控政策产生了疑虑,甚至有一些批评的声音?笔者认为,一方面这或跟有些部门没有“讲好中国故事”相关;另一方面,今年以来新冠疫情本身有了明显的变化,简略地说就是现在“主打”的奥米克戎病毒,其传染速度加快,毒性却相应地减弱,然而我们的防控措施却未能跟上时势的变化,基本上还是在沿袭“武汉时期”的做法。虽然现在有了“第九版”和“优化20条”,总的来看还是略显滞后。举一个例子,“以快制快”的防疫策略在前期曾十分有效,但现在奥米克戎的传播速度之快恐非人力可以“追”上。显然,病毒为了逃避人类的“围追堵截”而在“进化”,我们的防控措施也应该随之而“进化”。

特别是,比较“武汉时期”,这两年吾国新冠的重症率和病死率都已大幅度下降。罗先生所举的吾国略超5千的病亡者,其实绝大部分都发生在第一波疫情中。自此之后,吾国的新冠病亡者数量已经少之又少,有的月份是个位数,更多的月份几无一例。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防控策略依然是“严防死守”,近日虽有所“优化”,但随着新一波疫情来袭,各地政府又纷纷重新收紧政策,有些地方“层层加码”的现象屡禁不止甚至变本加厉。与此同时,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已经放宽防控措施,有的甚至全部取消。最典型者莫过于正在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全球百万球迷涌入卡塔尔这个小国,当局却连个核酸检测都“懒得做”,神奇的是有报道说该国在此期间的感染病例不增反减,让笔者直呼不敢相信,怀疑这是因为他们不做核检给出的“假数据”。

老外这些“躺平”的做法也许是出于无奈,但在互联网时代,难免会被国人拿来比较。特别是处于长期封控状态的群体,或会产生某种“不耐感”,毕竟人的忍受度不是无限的,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会“情绪失控”,甚至会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言行也未可知。所以管理部门对他们的“牢骚太盛”也应该“理解万岁”。

种种迹象表明,吾国的新冠防控措施需要进一步“优化”。罗先生说得没错,与美国相比吾国的防疫成绩要好得太多。但我们不可表现为另一种反向的“躺平”——躺在以往的“成绩簿”上沾沾自喜,而应该与时俱进,争取好上加好。吾国感染人数少、死亡病例少是一个值得国人自豪的事实,我们不能因此而固步自封,更不能“一俊遮百丑”拒绝听取批评意见,甚至不允许讨论。我们应该感谢罗先生对吾国防疫成绩的赞誉,但亦应懂得“若批评不存在,则赞美无意义”的道理。(未名日记11月29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6篇文章 23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