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稳预期,最大的不确定性是疫情——

二季度的经济数据行将公布,估计不会很好看,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笔者看到连有些体制内的技术官员也坐不住了。据财新网报道,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胡晓炼日前在2022财新夏季峰会上发表演讲表示,今年以来,为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以及新冠疫情变化、俄乌冲突、全球高通胀的负面影响,中国出台一系列稳住经济大盘的政策措施。如何管理和引导预期,与这些政策措施能否落实到位、有效传导有直接关系,“如果缺乏稳定的预期,政策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胡晓炼说,预期是市场主体对未来的判断,因此预期管理一定要走在作出判断和采取行动的前面。而改善预期要有具体的落实措施,如果“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资本陷入观望,不利于形成积极正向稳定的预期并将这种正向的预期转化为增长的动力。

胡女士所言当然是在理的。其实有关部门又何尝不知道管理预期的重要性。如她所指出的,高层很早就将“预期转弱”列为当今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之一,官方部门和媒体一直将提振市场正向预期列为自己的重要工作。毕竟预期若不能稳定,市场信心就难以恢复,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乃至经济增长都将受到影响。

然而在笔者看来,当前影响市场预期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是别的,正是“反复无常”的新冠疫情。以前一阵子沪、京的情况为例,好不容易刚刚做到连续几天“清零”,随即又发现有几例到几十例的阳性。而近期多省疫情亦有“复燃”之势,每日新增阳性少则十几例,多至上百例。事实证明“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一刻也不能放松。西安、天津、兰州等重要城市,日前因此重新开启了临时性的“静默”管控。纵观境外,奥米克戎病毒的新型变种在一些国家又引发新一波疫情,有些国家每日新增阳性病例多者达十几、二十万(如法国),少者也有上万(如新加坡)。从而警示吾国仍然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在如此不确定的疫情面前,管理预期的难度之大可以想见。胡晓炼女士也承认,“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疫情反复,以及随之而来猝不及防的防控措施,其中生产者最担心的是人员流动严格限制造成当地生产的中断、担心其它地区(疫情)造成产业链的中断、以及处处设卡造成供应链的中断。”

笔者看到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近日提出了一个“新冠商业周期”的概念。他指中国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由于疫情波动而导致的商业周期。在这个周期中,病例上升的时候,封城力度、全员检测力度随之上升,消费、投资、出口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必然受到影响,刺激经济的政策力度也会加大。等到了一定时候政府通过强有力的手段控制住了疫情,刺激政策也开始发挥作用,经济就触底反弹。但是随着城市解封、核酸检测频率降低、人流回潮,新冠病毒可能会再次肆虐,病例可能会再度上升,防疫力度又被迫升级,之前的报复性消费也可能结束了,经济又会冷下来,甚至再度出现萎缩。(财新网)

看起来实际情况好像也确实存在陆先生所说的这种“新冠商业周期”。如此,又该怎么办呢?胡晓炼建议,要抓住科学防控疫情这个要害,及时明确清晰地向社会公布动态清零方针的操作标准,严格限制各地执行中层层加码的行为,只要防控的预期稳了,就会对改善生产和消费预期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稳经济政策就能取得更好效果。

老实说,笔者之前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果能将防控措施根据不同的疫情表现进一步细化,并执行统一的标准,或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不确定性,从而有利于经济更快更好地复苏。但笔者后来意识到,这样的设想固然不错,但多少有些“理想化”。一来吾国地广人多,地方的治理水平差异很大;二来新冠病毒实在太“狡猾”了,不断地在变异逃逸,人类与它之间的斗争仿佛是一场“猫鼠游戏”,要想彻底将其扑灭,除了现有的各种防控手段,还需要时间。而对我们的经济复苏来说,时间非常珍贵。

总而言之,疫情是当前稳预期最大的不确定因素。这又恰恰是我们最难以掌控的,只能在严密防控与经济发展之间尽力找到平衡。要想完全恢复常态,最终恐怕还是要看新冠病毒何时会像当年的萨斯病毒那样“自我了结”。(未名日记7月14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4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