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现在该担忧经济“过度复苏”吗?——

据界面新闻报道,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日前在“浦江金融论坛2022年夏季会议”上表示,疫情后的经济反弹与通常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有本质性区别,“只要今年三季度疫情全面控制,存量政策的发力就能保证经济动能的恢复,更何况我们目前对相关的领域和产业陆续出台了很多增量政策。”

关于这一点,笔者之前的博文中曾引前年的实践为证,指疫情缓解后吾国经济完全有能力实现“报复性反弹”;有海外专家称经济因疫情急剧下滑后又快速反弹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其拐点便是“解封”。不过笔者注意到,除此之外刘元春先生还提醒要防止另一种偏向,即为了尽快拉动经济复苏而出台“用力过猛”的刺激性政策。他强调,一定要“考虑政策的冗余度”,否则后面“会很麻烦”,如果地方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复苏不计成本地上项目,很可能从过度防疫转为过度复苏。并举例指最近一些地方为应对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出现了一些乱象,比如首付分期、零首付等,指如果还是回到原来的稍微一收房地产就暴跌、稍微一放房地产就暴涨的老路,必定爆发新一轮危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模式是建不成的。他还表示,除了房地产,目前很多地方开始布局新一轮的投资项目,从最近的新开工项目数据来看,未来要担忧的可能不是投资不足的问题,而是投资过多的问题。

刘先生说的当然不无道理。经济下滑之时,出台一些扶助政策自是应该,但凡事过犹不及,要考虑到二季度经济下滑并非经济本身之故,主要是受到这一波疫情及其防控措施的影响。如果刺激政策“用力过猛”,等到疫情过后一时又收不回来,而此时的经济又处在“自然恢复”状态,确有可能出现“过热”的情况。

具体到房地产层面,笔者看到《财新周刊》最近也发表了题为《稳大盘也应坚持“房住不炒”》的社论,指当前不少地方纷纷将房地产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以各种方式放松楼市调控,有可能重燃炒作之风,称应当继续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不能再把房地产当作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这种担心自然也是合理的。不过笔者对这些担心也有一丝担心:这会不会是学者专家们的一种“理性的自负”?盖因他们的担心是建立在认定经济肯定将会出现“自动反弹”之基础上的,但是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今年的情况与前年大不同,简而言之是困难因素、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了。俄乌战争的爆发以及由此引起的制裁与反制裁加剧了全球性的能源紧张和通货膨胀,域外不少国家都面临经济衰退的风险;不仅如此,当前的新冠疫情也远没有到可以宣布就此结束的时候,近日又见出现反复,吾国的情况还算是好的,有些国家的疫情更是“再攀高峰”,每日新增病例多达数万乃至一、二十万,迫使吾国不得不继续“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在这种背景下,对经济何时会“自动复苏”、复苏到什么程度,恐怕还不能过于乐观。

刘元春认为,短期来看中国经济回暖无需多虑,但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要高度关注两个问题:一是要避免形式主义,他指“地方疫情防控的层层加码就是超级形式主义,一定要进行防范”。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从现实情况看,“层层加码”对经济复苏的伤害不可小觑,只是要治理这种“超级形式主义”之顽疾可谓知易行难(容笔者另找时间再议)。二是要避免借发展经济的由头重新大兴土木。不过加大基建投资已被确定为稳增长的主要抓手,而从房地产来看,笔者感觉现在的主要问题还不是“炒”风再起,而是房子难卖。此外笔者认为“过度复苏”的说法似嫌不够准确,但“过度刺激”肯定是要防止的。

理论上“未雨绸缪”永远都是应该的,而实践中“雨”何时会来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具体该怎么做笔者也说不好,以上所言也许的确是自己“多虑”了。(未名日记7月7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49篇文章 2分钟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