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对俄能源制裁,欧盟不自量力——

澎湃新闻日前载文说:能源是俄罗斯的经济命脉。根据俄罗斯联邦海关局相关数据,2020年俄罗斯的能源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49.7%,2021年这一比例升高到54.3%;2021年俄油气出口值约1650亿美元,占俄当年财政收入49.86%。因此将能源出口形容为俄罗斯经济的“国本”并不为过。俄乌冲突爆发后,美西方之所以处心积虑地试图减少乃至断绝进口俄罗斯能源产品,其目的就是为了打击俄罗斯的经济,大幅减少其财政收入,令其无力支撑这场冲突。

但是世界特别是欧洲国家又很难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数据显示,战前的2021年俄罗斯出口原油2.89亿吨,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同年俄罗斯的出口天然气2380亿立方米,更是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天然气总出口的四分之一。而欧洲作为化石能源储量较为匮乏的地区,其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是全方位的,无论是石油、天然气还是煤炭,俄罗斯均是欧洲第一大进口国。

既然如此,欧洲国家想要断绝与俄罗斯的能源联系,无疑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那么他们为何要做出如此“损人不利己”的行径呢?笔者在媒体上看到不少专家反复强调指出欧洲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不明智”。但是欧洲人不是傻子,我们能看到的,他们自然更有亲身体会。由此也证明,对于俄罗斯此番攻打乌克兰,欧洲国家确实有“切肤之痛”,否则不会作出如此看似非理性的行为选择。

然而回过头来想,欧洲国家如此“奋不顾身”地在能源问题上制裁俄罗斯,真的有必要吗?换个角度想一下,就算欧洲国家这样做是出于“义愤填膺”,是不是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即一方面通过其它途径援助乌克兰,另一方面对俄罗斯的能源产品照买不误、照用不误?毕竟它们不是俄乌之争的参战方,与俄罗斯也没有断交,何必把事情做得这么“绝”?要知道欧洲与美国不同,后者是能源大国,所以在制裁俄罗斯能源的问题上才“站着说话不腰疼”。

笔者也反思:自己的这种想法是否显得像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看不上某人的行为,往往会不屑与其为伍,更不会与他有生意来往。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群体,由于内部的利益和认知参差不齐,加上能源又为欧洲国家所必需,在此背景下作出的相关决策应“取其中”而不该“取其上”(当然也不会“取其下”),除非被外部力量“逼到墙角”。而当前“被逼到墙角上”的首先是遭到入侵的乌克兰,为了“保家卫国”他们只能“抗战到底”;其次是俄罗斯,出于某些原因,他们“开弓没有回头箭”。但对于欧洲国家来说,既已决定绝不派兵参战,又何必要在进口俄罗斯能源问题上做得如此决绝呢?

事实上,欧盟内部已经为此产生了分歧,有些成员国或是公开拒绝放弃俄罗斯的油气,有的虽然嘴上不说但在私下里依然在进口。据报道包括匈牙利在内的10个欧洲国家,已经在相关俄罗斯银行开户,按照莫斯科提出的路径支付能源费用,笔者对此能够理解他们的难处,毕竟国内民众生活和经济活动至少现在还离不开俄罗斯的能源。

笔者这样说也许有些“庸俗”,但如何讲道理是一回事,具体怎么做又是另一回事。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政治”。据财新网报道,在提议全面禁运俄罗斯石油三周后,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日前表示,5月底的欧盟特别峰会上,将不会就禁运俄罗斯石油达成任何协议。

这就是了。至于俄罗斯对乌克兰应不应该“一言不合,拔刀相向”,它的经济能不能支撑一场二战以后欧洲最大规模的战争,那又是另一个问题了。(未名日记5月27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4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