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除了基建,还能支点别的招吗?——

经济学家任泽平(团队)日前在财新网撰文说,当前中国经济放缓加快,三季度经济增速4.9%,可能已经跌破潜在增长率,主因是房地产市场销售遇冷、金融信用政策收紧、基建增速下滑、就业和消费低迷、上游成本大涨等。为此,他再次提出加大“新基建”力度以拉动经济的政策建言——笔者记得他在去年年初新冠疫情在吾国暴发致使经济严重受挫时他就提出了同样的主张。也许是觉得自己上次的呼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此番他的文章题目干脆直呼:“经济加速放缓,(新基建)该出手了!”

这些年大凡经济每有下行趋势,上马基础设施建设似乎成了一些专家眼中反周期的不二法门。从实际情况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时,吾国推出以“4万亿”计划为代表的基建浪潮确实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不仅有效地阻遏了当时经济的“断崖式下跌”,而且为此后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调:十几年过去,吾国包括高铁、地铁、高速公路、桥梁港口等等的基础设施已跃居世界领先水平,外人无不为之惊叹,甚至称吾国为“基建狂魔”。

如今吾国经济又逢低潮,任先生一而再地鼓吹以“新基建”来力撑下滑的经济增速,看上去似也“顺理成章”。盖因以高铁、高速公路等为代表的“老基建”已趋于饱和状态(毕竟吾国还只是一个人均收入为世界中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老实说现有的基建设施已相当“奢侈”),故此需要推出“新基建”来取而代之。

但笔者有一点想不明白,难道一国的经济增长,靠的就是不停地上马基建项目吗?或者说难道一个国家的经济主要是靠基建来推动发展的吗?除此之外,专家们还能不能想出点些别的招数?

任先生大概也虑及了这一点,因此在文中介绍,他提出的“新基建”不仅包括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科技新基建”,还包括教育、医疗、社保、户籍等“民生新基建”,以及发展资本市场、减税降费、扩大对外开放、保护知识产权等“制度新基建”。——简直就是“包罗万象”!这等于把“基建”的外延无限扩张,“基建”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但如此一来,“基建”这个词语原先的涵义也就被解构了。正如现在有些人“言必称改革”,到头来却让人不知道究竟要改什么、革什么。 大概是觉得此文“意犹未尽”,紧接着笔者又见任先生又推出另一篇文章,称“当前中国仍需要一定经济增速”,文章的“落脚点”自然还是“新基建”(新浪财经)。笔者觉得,不仅是吾国,哪个国家不想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因此这近乎一句“正确的废话”。重要的是如何才能合理地“保增长”。毕竟经济增长是有其内在规律的,用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来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最后再提一个简单的问题:上马任何基建项目都是要砸钱的,任先生提出“新基建”,实际上就是在呼吁加大基建投资,然而是谁的投资呢?是政府的、国企的;还是民间的、民企的?看上去任先生的上述呼吁是针对前者,因为后者的投资是无需专家们来“指点”的,自会遵循“有利可图”的价值规律。而前者的投资钱从何来?想来只能是继续推行货币与财政的双扩张了。——说白了,就是进一步推高公共债务。因此,也许任先生的主张“新”则“新”矣,其实质还是个“老套路”:举债保增长。(未名日记11月3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4篇文章 23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